如何把握「穿衣三分寒」?過來人總結「3個細節」,孩子護理好少生病
2021/11/18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身邊不少同事和朋友的寶寶先後生病了。

每到換季期,照顧寶寶就尤為艱難,早晚溫差大,每天僅是穿衣服就要隨著溫度變化個兩三套,稍有不慎寶寶就著涼了,生病後受罪的是孩子,折磨的是家人。

「穿衣三分寒」,具體如何把握?過來人總結了三個細節,寶寶護理好少生病。

01簡單的推己及人不準確

小寶寶不會表達,怎樣才能知道他的冷熱溫感呢?家人們最常採用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通過自己對溫度的感知來判斷寶寶的體感。

不少家庭都是老人幫著照顧孩子,前兩天網上就有熱議視訊,老師發現4歲萌娃體態臃腫,拉開衣服一看裡裡外外居然有7件之多!

事情原因是近期天氣轉涼,奶奶怕孫子冷,就多加了幾件衣服,實力演繹「有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孩子與成年人、老年人的身體代謝情況不一樣(老年人新陳代謝慢,容易覺得冷,自然就認為孩子也冷)。哪怕是成年的男性和女性間都有差別,因此,以誰的溫感為准?新手爸媽們必須知曉。

02過來人總結的「穿衣三分寒」

通常說來,寶寶對于溫度的需求基本上和媽媽一樣,也就是媽媽穿多少,寶寶就穿多少。

根據我的實際經歷,以及身邊寶媽們的交流經驗。每個寶寶的實際體質存在差異,易熱的寶寶穿衣可能會比媽媽少半件~1件,比較安靜不易出汗的寶寶穿著則比媽媽多出半件~1件。

PS:只要不是特別怕熱,建議給小月齡的寶寶多穿半件到一件,比如一件肚兜、一件打底衫(和尚服)等。

秋冬天寶寶確實容易著涼,積食後消化不好也易生病,家人們仔細應對才更穩妥。

03護理小細節

①準確判斷寶寶的冷熱

怎樣判斷寶寶是冷是熱?科學的建議是觸摸孩子的頸背部,如果出汗就代表熱了,冰涼代表冷了,溫熱則代表穿衣厚度正合適。

家人們要知曉,僅憑手腳的溫度來判斷並不準確。寶寶的末梢血液迴圈相對較差,手腳通常相對較涼。如果穿衣厚度正合適,此時大多是手腳微涼,頸背部溫熱的狀態。

PS:新生兒的手腳會更涼一些,隨著年齡的增長,四肢末梢與頸背部的溫差會有所縮小。

因此具體的尺度把握,還要媽媽們根據自家寶寶的情況來多觸摸,多總結,才能得出更準確的判斷。

②及時增減衣物

孩子的外婆曾不止一次跟我吐槽,「一天要看3、4遍天氣預報,早中晚加上睡覺能換3套衣服,為了不讓娃著涼太麻煩了!」

但寶寶的新陳代謝旺盛,穿多了、穿得厚、活動出汗再受風後反而易著涼生病,而且穿得多還會影響大運動發展,因此一味保暖給寶寶添衣並非好事,及時給寶寶增減衣物很有必要。

③小細節很重要

像「洋蔥」一樣給寶寶穿衣服。如果外出,建議給孩子穿便于穿脫的衣服,比如拉鍊、紐扣等對襟款式。

穿脫衣服都要提前進行。進入暖氣較強的室內,在寶寶玩耍前,先提前脫衣服,也可以再戴上吸汗巾。出門前擦乾汗水、取出汗巾、穿上衣物後,才能讓寶寶出門。

04糖果媽媽寄語:

帶娃本就很煩躁,又要給孩子穿穿脫脫、增增減減,著實給家人添了不少麻煩。

不可否認的是,照顧寶寶本就是一項仔細活,孩子的抵抗力差,稍有不慎生病了,家人們一定會捶胸頓足尋找自己的護理細節是否存在哪裡失誤,到時後悔不如當即行動。

給孩子增減衣物,雖然麻煩卻可以換來寶寶的舒適,算得上是舒心的「折磨」。

各位家人,寶寶的「三分寒」您還有哪些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