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吃苦勝過1萬次說教!不讓孩子吃苦,家長只會越來越苦
2021/01/02

挫折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自身先學會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問題,挫折教育的重點不是放在「挫折」上,而是應在「教育」上發力。——Wendy媽

01

有一對小夫妻吵架。男人說:

然後,越吵越激烈。過了一會兒,就聽女的哭著說:

唉!問題就出在「從小我媽都沒這麼對我」。

父母疼愛女兒,寵成公主,於是,公主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今雖已身為人妻,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

從小受到的溺愛越多,人就越容易變得自我、虛榮,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狹隘。

02

1次吃苦勝過1萬次說教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報導。

一個泰國的5歲男孩,早上起來不願意上學,他的父母怎麼勸都沒有用。

這個場景對於我們而言都很熟悉,但這位元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卻很不一樣,她幫孩子請了一天假,帶著他去撿垃圾。

一開始,孩子還因為不用上學而高興,但沒過多久,就開始喊累了。

這個媽媽絲毫沒受影響,依然帶著他走了3.5公里,用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孩子累得實在走不動了,想做公車回家,結果因為錢不夠而作罷。

路過霜淇淋店和餐廳,孩子一次次的停留,又不得不繼續前進。

最後,孩子跟媽媽說,「媽媽,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與撿垃圾相比,回家上學實在是幸福太多,這個媽媽用最簡答乾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相似的故事。

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學,是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高材生,在讀高中的時候,他曾覺得學習太辛苦想休學,他的爸爸拗不過他,於是就同意他暫時在家,但不能閑著,而是下地幹農活。

結果,每天早出晚歸,風裡來雨裡去,不到半個月,他就大呼辛苦,最後心甘情願回去上學,而且比以前更加努力用功,高考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大學,讀研的時候,又考上了清華大學。

真真切切的吃苦體驗,遠勝於各種語言堆砌的說教,對於農村孩子而言,學習是最直接改變命運的方式,學習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

03

學會吃苦,是一門學問

經歷苦難,可以讓孩子快速成長,甚至帶來脫胎換骨。

這並不是說,苦難本身有多大的意義,而是經歷苦難的過程,所帶給孩子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學會吃苦的重點,並不是讓孩子嘗盡貧窮的滋味,明明可以衣食豐足,卻偏偏要吃糠咽菜,明明住著樓房,卻偏偏要找個茅草屋。

而是對於孩子心性的磨練,鍛煉孩子在未來過程中,承受住一時最壞的情況,並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的能力。

知乎上有個提問「當下鍛煉小孩吃苦還有意義嗎?」

一個網友回復意味深長,他說: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長路上,沒有捷徑,剝奪了孩子吃苦的權利,也就是阻斷了他未來的成長與發展。

Wendy媽有話說:

十之七八的鼓勵,十之二三的責罰,最有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受點小委曲,其實是一種鍛煉孩子心理抗挫折能力的方式。

老話說:受得了氣,才成得了人。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父母過度溺愛、遷就孩子,捨不得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這種「愛」其實會害了孩子。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