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直言「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差距不止一點點
2022/06/03

我們知道,小寶寶的發育過程是,一月份舉頭,二月份抬胸,三月份翻身,六月份開始學坐,七八月份開始學摸爬滾打,九月開始學扶著站,一歲的時候開始學走路。總結為:「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

由此看來,每個寶寶的發育都是一步一步來的,都是生命規律的,我們應該要順從自然生命的孕育過程,有的父母在寶寶爬和走之間,想要越級,這個想法,雖然目的是想達到只要孩子能走就行,爬不爬的不重要,反而覺得地板冰,地板臟,最好買個學步車放在車里就好。家長想的一步到位,和拔苗助長一樣。違背自然的孕律。

有些家長只看見了,爬行在地板上的操作是很冰很臟,但沒有看見爬行對孩子啟到的關鍵作用,先學爬,在學走的孩子,和直接學走的孩子有很明顯的不一樣。

李玫瑾是我們眾所周知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她在育兒領域有獨特的見解,得到了非常多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李玫瑾教授說,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差距大的不是一點點。

「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后有何差別?

最直觀的發育不同,就是孩子的四肢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在爬行的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手,膝蓋,還有脊椎都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的。都是幫助我們發育的一個過程,身體的協調能力,肌肉的鍛煉,還有孩子要觀察四周的環境,和爬行路線,這都是通過眼睛接收到信息反饋給大腦,讓大腦得到充分的思考。

這都是在促進發育的一個過程,孩子也會因為體質的不同,根據自身的發育情況,必須要讓孩子經歷和感受這些,這些動作都是對孩子有很多好處的。這是大腦和四肢同步發育的動作。也直接影響后期寶寶的平衡能力,萬不可自己做主,忽視寶寶的爬行。

沒有自己學習爬行的孩子,四肢的力量肯定是比有爬行的孩子的四肢力量要弱很多的,不愛運動,也會是必然的。因為沒有爬行,平衡感也是很弱的,長大后走路也會出現同手同腳的情況。所以家長大可放手放心讓孩子參與爬行的發育,只需要在爬行的過程中,做好保護膝蓋的動作,讓孩子不會被凍,不會不舒服,就可以讓孩子自由的爬行拉。

剛才小編就有提到,在爬行的過程中,需要孩子觀察四周的環境,根據眼睛看到的事物吸收到腦部,讓大腦分析路線,這對大腦是很好的刺激作用,讓大腦快速發育,身體的爬行練習,讓大腦的感官神經和身體可以同步。是非常棒的一個練習過程哦。所以不爬行長大的孩子,就失去這次同步發育的機會。所以爬行的孩子可以說是更聰明哦。

小寶寶剛參與這個世界,是個純純的小白,對身邊所有的東西,都是充滿好奇的,什麼都是好玩的,什麼都是想摸一下,饞一下,用手接受事物,爬行的孩子,可以手腦同步,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

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這對孩子的認知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孩子如果不爬行,他就一直停留在想的程度,他不會去行到,接觸到事物的時間也比爬行的孩子的時間要晚一些,認知上的慢,你可能覺得反正長大都是會知道的,但是自己思考得到,和別人告知得到,這中間有一個獨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這個精神對長大以后的寶寶,很有幫助的。差距就是只有那麼一點點。

所以家長一定要遵循生命的自然發展過程,讓孩子多參與爬行。根據體質的不同,讓孩子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