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以前,一定要經歷的三件小事,預防任性和自私,培養好性格
2021/03/26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他們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不懂事了?

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家長帶著孩子去商場玩,孩子想買玩具被父母拒絕後,躺在地上撒潑打滾的視訊,評論裡大部分人都會斥責孩子的不懂事,家長的過分溺愛驕縱,讓好好的孩子變成了「熊孩子」。

荀子曾提到過「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孩子從出生就會有極強的佔有欲,天性自私任性,看到喜歡的玩具、喜歡吃的美食,都想占為己有。

其實這種天性是可以通過後天家長的教育和引導改變的,而如何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就是一門藝術了。

孩子性格的塑造要趁早,6歲前開始最好。

孩子3到6歲是形成性格的關鍵年齡,三歲之前孩子還不太能說話,說也說不太利索,此時有什麼難受的地方只能用哭解決,讓家長感知到自己的感受;

4到6歲時,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思維、能說會跳,可能會很調皮,有很多想法,但「能耐」還不是很大,這就是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黃金階段。

6歲之前讓孩子經歷3件事,長大後更懂事明理

1、分享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李玫瑾教授用分橘子的方法,讓女兒懂得了分享的快樂。她給女兒一個橘子,讓女兒剝開後先分給爺爺一瓣,孩子剛開始很不願意,但是還是照做了。爺爺很開心,給了女兒一個吻。

接著第二瓣、第三瓣直到倒數第二瓣,她都給了別人,李玫瑾教授見只剩一瓣了,本想讓她自己吃,但孩子毫不猶豫地把這最後一瓣給了她。

橘子分完了,李玫瑾教授隨後又拿出了一個更大的橘子給了女兒,作為她學會分享的禮物。這個舉動也讓女兒明白了,分享才能收穫更多。

2、家有家規,飯桌上也要有規矩

餐桌禮儀上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長輩先動筷子,小輩才能吃,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反觀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孩子最先吃飯,吃飯時還不懂得珍惜糧食,還有嫌棄父母做飯不合胃口的,完全不懂父母做飯的辛苦。這種情況一定要嚴肅的教育孩子,讓他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另外,給人留飯的規矩也是孩子必學的,家中有人沒回來,家長要當著孩子的面給那個人單獨留一份飯菜。

這樣孩子以後也會有給別人留飯的觀念,不會只顧著自己吃飽。

3、無謂的哭鬧是沒有意義的

在孩子想要某件玩具,家裡已經有了,或者類似的玩具已經玩過很多了,他還是不依不饒地鬧,甚至是撒潑打滾。

父母這時候就要靜下心來,先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盡情發洩自己的情緒,等他哭累了,鬧夠了,再去問他哭的原因。

詢問完原因後,再溫和而堅定地孩子講這樣哭是不對的,不能買的東西不會因為他哭就得到,自己不會因此妥協。

如果孩子真的想要,需要合理的說明解釋,父母斟酌後如果合理自然會滿足,無理取鬧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任性和自私是一種性格,都是在父母不恰當的溺愛和放縱下養成的不良習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驕縱任性,蠻不講理,會對他的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抓住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不要等錯過了再去後悔。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