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送什麼禮物?這幾種不花錢又討孩子喜歡,有一類李玫瑾特別推薦
2021/05/28

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來,很多家長已經在給孩子選禮物了。如果說,女人的衣櫃裡,永遠缺少一件對的衣服,那麼孩子的玩具櫃裡,也會永遠缺少一個最愛的玩具。

有時候,孩子對於玩具的渴求,是無窮無盡的。當然,如果家長有經濟實力,自然也願意在兒童節這一天,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

現在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的兒童節,好像爸爸媽媽也會給我買玩具,但具體是啥玩具我已經記不清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他們總會有一個人請假一天,陪我玩整整一天。就是這一點,我能記一輩子。

其實,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他們有些渴望是說不出口的,而真正愛孩子、懂孩子的父母,卻會利用各種方式,來滿足孩子心靈中的需求,而不是僅僅在六一這一天,拿給孩子一個玩具。

儀式感:讓這一天不一樣

有人說,好的童年能治癒一生。這話很有道理,當成人之後,童年的美好回憶,總是能夠在我們脆弱、痛苦時,給我們安慰,讓我們在冰冷中看到溫暖。

而在孩子的記憶中,尤為深刻的,永遠是一些特別的畫面,那些讓這一天、這一刻,與每天都不一樣的時刻。

一段全家為小男孩舉辦入學儀式的視訊走紅網路。在這場「大型儀式」中,橫幅、綬帶、小禮花樣樣齊全。家人還準備了包含美好寓意的「吉祥物」,祝賀小男孩升級成為小學生。

有了這樣的儀式感,孩子怎能不愛上自己的「新身份」呢?

在生活中,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創造儀式感,當然,這可能有點難,您不妨試試這樣做:

1、在月曆上標準重要日期

2、與孩子一起商討,當天如何度過

3、跟孩子一起動手,佈置現場,準備物品,增加參與感

4、享受那一刻,記得拍照留念

其實,人的記憶就像相機,讓我們回憶童年,閃現的是一個個定格的畫面。願孩子心中,能留存更多這樣有儀式感的畫面,這將是他們的心理資源,幫助他們走完幸福的一生。

陪伴:把自己打包送給孩子

就像我開頭所說,我的童年記憶中,最美好的就是父母請假,陪我過六一的畫面。所以,相對於禮物來講,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更加需要的。

玩具、禮物,可能能讓孩子露出笑臉,但父母放下手機,真的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陪孩子一起玩的那個時光,永遠是孩子心頭的朱砂痣。

有一位爸爸,他用廢舊紙箱,2年多的時間,給女兒做了120件以上的手工玩具。哎呀呀,看著就好玩啊,我都想玩一玩了。

有這樣的爸爸,女兒簡直不要太幸福。

這位爸爸說,自己做玩具最大的意義,就是可以陪伴孩子的童年。 說得多好啊!

其實,跟孩子一起動手做玩具,讓孩子參與進來,不但可以提升動手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增強專注力、增進親子感情,這是好處多多啊。

當然,如果您不擅長做玩具,也沒什麼,在六一這一天,或者每個月都設計這麼一天,把自己從手機中拉出來,徹底陪伴孩子一天,相信孩子們會很喜歡的。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建業說:父母的陪伴對小孩成長至為關鍵,只有孩子從小感受到人間的愛和溫暖,長大後才會把愛與溫暖奉獻給世界。

六一兒童節之際,別再拿玩具,當做不能陪孩子的補償了。工作永遠做不完,但再不陪孩子,他們就長大了,就不需要我們陪了。

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把自己全身心地送給孩子吧,哪怕只有一天。

減壓:調試一下家庭的含氧量 給孩子空間

李玫瑾教授在六一節前夕,特意發了一篇微頭條,呼籲父母和社會,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由於生活的壓力,教育的現狀,現在能堅持「不雞娃」的父母,正在逐漸減少。身邊的孩子和家長都在搶跑,都在拼命擠壓孩子的時間和空間,家庭氛圍中彌漫著:焦慮與強迫。

這種現象太普遍了,以至於我們自己不加入進去,就感覺是對孩子不負責任,有些家長還害怕孩子以後埋怨自己。

對此,李教授表示:這就是典型的,自己為未來先假設⋯然後為此憂慮。

其實,這是家長們對於「父母」這個角色,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有錯誤的認識。

心理學家賀嶺峰說過,父母沒有辦法為孩子的人生,承擔最後的責任。很多人,去干涉孩子的興趣、婚姻、職業,但當孩子遇到困境的時候,還是孩子自己去承受那些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我們大人去承擔結果。

所以,既然我們不能承擔結果,我們為什麼要替他們做決定呢?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說:孩子如果真的什麼都不想幹,往往這個原因是因為父母一直推著他去做事,他把全部的重心,放在了對抗父母身上。一旦父母把手鬆開,孩子晃一陣,沒有可以對抗的了,一個月兩個月,有時候半年,他就會開始往某個方向走了。

所以,我們真的不要擔心說,我們如果不管了,孩子就會走向失敗。我們當然要把社會的規則,家裡的規矩都要告訴孩子,同時把後果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要怎麼做。學習也是一樣。

六一兒童節,一個我們大人都眼饞的節日,讓我們除了給孩子買玩具、買禮物,也真正開始關注孩子的心靈需求吧。

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被滿足,他們才是最快樂的!有生活的日子天天快樂,讓每天都成為孩子的兒童節!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