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未來有沒有出息,答案就藏在父母的笑容裡
2021/10/01

在孩子眼中,父母的笑容,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從來沒想過「放學不想回家」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兒子身上。

以前接他放學,他都是最早一批沖出校門的,可是最近他突然變得很奇怪。

經常都是我在門口等很久,也不見他的身影,直到最後才看見他慢悠悠的走出校門,也不再像往常那樣,牽起我的手甜甜的喊一聲「媽媽,我們快回家吧」。

昨晚,我終于憋不住,問兒子究竟怎麼了,他才小聲說道:「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聽到他這句話,我瞬間愣住了,說:「怎麼會呢?」

兒子小聲哭了起來:「你現在從早到晚都板著一張臉,無論我怎麼逗你,你也不笑,只會讓我好好學習……」

我恍然大悟:這段時間我正處于職場瓶頸期,壓力很大,整天都神情嚴肅,原以為兒子不會覺察出我的異樣。

然而事實證明,大人低落沉悶、沒有笑容,孩子內心的陽光指數也跟著直線下降。

想起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靈》一書中寫的:兒童天生具備神奇的力量——「吸收性心智」。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像海綿吸水般,直接將環境中的各種資訊,吸收到心靈,融入生命之中。

一個孩子未來有沒有出息,答案就藏在父母的笑容裡。

父母的笑容,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認知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一開始,媽媽滿臉笑容,與寶寶積極互動。

寶寶非常開心,咿咿呀呀,手舞足蹈。

當媽媽切換到「靜止臉」時,寶寶瞬間就感到了不一樣的氣氛。

他小心翼翼地觀察,想盡辦法引起媽媽注意。

可無論寶寶怎麼努力,媽媽都面無表情,不予回應。

不到兩分鐘,寶寶就開始焦慮恐慌,崩潰大哭。

特洛尼克教授總結道:媽媽「靜止臉」期間,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會增加。

時間久了,孩子會持續停留在糟糕的情境中,未來也很難修復。

一則微小說在網上廣泛流傳:父子倆在公園裡玩耍,兒子想找其他小孩玩,爸爸卻板著臉說:「你太小了,會被人欺負的。」

飛來一隻胡蝶,兒子想去捉,爸爸說:「你跑得慢,捉不到的。」

兒子想唱歌,爸爸又否定道:「還是不要吧,會被別人笑話的。」

兒子沮喪地跑回來,呆立在原地,沒有笑容,雙眼無神。

旁邊一老奶奶忍不住說:「先生,你就不能往好的方面想嗎?孩子有你這樣的父親真是不幸!」

老奶奶話糙理不糙。

公園裡五彩繽紛,但父親總是面無表情地否定孩子,讓小男孩的世界也失去了色彩,變得黯淡蒼白。父母是不是愛笑,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卻不可估量。

因為孩子還小,三觀尚未建立完善,對自己的認知大多依賴于父母的回饋。

父母很少笑,他們會不斷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是不是自己天生不討人喜歡,每天都活在掙扎中。

孩子的眼睛和心靈,就像一面鏡子。

他們透過鏡子,看到父母的神情舉止,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從而形成自我認知。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顏色

我的一位老師朋友,給我分享了她班上兩個學生的故事。

這兩個男孩是同桌,但是性格差距太大,一個像冰,一個像火。

小A每次回答問題時都特別緊張,也從來不敢看自己的眼睛。

有時候想和他溝通一件事,他看到朋友神情認真起來,會小心翼翼搶著道歉:「老師,對不起,是不是我哪裡又做錯了?」

而小B則完全不同,他學習成績一般,但是每次看到朋友,都會熱情打招呼,有時還會貧嘴說:「老師,你今天真好看」。

她一直困惑于學生之間的如此不同,直到一次家長會才揭曉答案。小B的媽媽隔著很遠看到兒子,就興奮地喊他名字,滿臉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聽到兒子說某一科考得不理想讓她做好心理準備時,她也是笑著調侃:「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

而小A的媽媽呢,從頭到尾板著一張臉,兒子看到她後,神情動作更加拘謹,而她也只是看著兒子歎氣。

回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只要父母態度冷漠,我們就會焦心恐懼,坐立難安,懷疑自己是個很差勁的人?

甚至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不配得到別人的好態度。而這種認知,對人的影響是貫穿一生的。

前幾天一個同事在晉升考核中失敗了。並非他能力不足、人品不好,而是上司覺得他軟弱沒主見,做事放不開手腳。

其根源,是他父母一直以來的負能量所致。

小時候生活拮据,父母覺得低人一等,很少有好臉色,總是眉頭緊鎖、唉聲歎氣。

即便他成績優異,父母也悲觀地認為「有什麼用,生活還是這麼難」。漸漸地,他變得自卑膽怯,總覺自己矮人一頭,比別人做得差。

工作後,他勤奮努力,與人為善,可但凡讓他牽頭做事的時候,短板就逐漸暴露出來——做事瞻前怕後,縮手縮腳,不敢成為焦點,不敢為團隊爭取利益。

因為在他內心深處,外人對他的態度,跟父母是一樣的:「無論你做得多好,都不夠好、沒有用……」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研究發現:孩子的悲觀,絕大程度上來自他所接觸或尊敬的成年人,最主要的就是父母。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顏色。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從幼年到青年,原生家庭決定了他對世界80%的認知和感受。

父母的臉色陰沉麻木,孩子的世界就天昏地暗。父母的臉色陽光燦爛,孩子的世界就五彩紛呈。

愛笑的父母,孩子運氣不會太差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專家,選取了312個家庭作為研究物件,對父母行為和家庭氛圍等做追蹤記錄分析。

結果發現:家有幽默愛鬧的父母,孩子的焦慮情緒明顯少于嚴肅家庭長大的孩子。

我們身邊也總有些「沒大沒小」的父母,和孩子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他們的孩子,明顯心態更鬆弛、情商更高,好奇心更重,探索欲更強。

更重要的是,愛笑的父母,會營造出一種積極的成長環境,賦予孩子向上生長、達觀進取的品格。

知乎上曾有人問:「樂觀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一個高贊回答是:「我不會想到‘我是不是做的不夠好、他們並不喜歡我’之類,不會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即使遇到了重大挫折,也不會失去希望。」

這讓我想起楊迪的父母。

楊迪不止一次說過,家裡似乎永遠都有父母的歡笑聲。

小時候生活拮据,買不起芒果,母親過年時才買了一個,吃到最後還指著手上的殘渣說:

「來,舔我的手!」

父親就給個面子跑過去,假裝舔了一下,表示回味無窮。

受父母影響,楊迪的內心非常富足。

他從小喜歡扮醜搞笑,這在當時是非主流,很多人嗤之以鼻,可父母整天卻樂呵呵地誇他「天才、優秀」。

父母的樂觀態度,在他心中播下了自信的種子。

被嘲「不務正業」,他從不自慚形穢,反而覺得自己不僅很優秀,而且有能力給別人帶來歡樂。

父母的笑容,影響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對外界的憧憬,和面對未知的心態。

美國著名學者史蒂芬·列維特曾說過:父母越樂觀開朗,他們的孩子越幸運,取得成就的幾率越大。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內閣的華裔女性趙小蘭,把成就歸功于父母樂觀生活的態度。

一家人剛到美國時,父親打三份工,母親不懂英語,生活清苦,但他們每天非常開心:

「我的父母非常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從不悲觀,相信未來會更好。」

父親哼著小曲上班下班,母親雖然因語言不通鬧出很多笑話,但依然能採購食材做出可口的飯菜。

父母的樂觀精神,令她深受薰陶與鼓舞,也成了她奮鬥前行的動力。

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她都相信「未來會更好」。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笑容不僅僅是一個表情、一個動作。

它更多是一種正能量信號,向孩子傳遞積極的資訊:「你很好!」「生活很美好!」「未來一定會好起來!」

父母的笑容背後,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能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他們有足夠的底氣,去追求豐富的生活;更有足夠的信心,去擁抱未知的明天。

父母的笑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他們對生活的態度。

這種態度,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

想要孩子更幸福、更優秀,父母需要注意三點——

首先,父母要綻放自己的生命活力。

父母活得豐盈體面、神采奕奕,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示范。

父母要多笑,給自己和孩子積極的心理回饋。

父母的笑容,可以驅散孩子內心的恐懼與陰霾,讓他相信一切都會更好。

父母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要讓情緒垃圾傷害孩子。

只有情緒穩定、精神自我發展得足夠好的父母,才能創造融洽喜悅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笑聲如銀鈴般常響耳畔。

最後,我想說:父母的笑容背後,是積極的精神,樂觀的態度,寬仁的品格。

蘊藏著對現實的從容,對未來的期待,對生命的感恩。在笑容下沐浴成長的孩子,內心會更富足,也更熱愛生活。

做愛笑的父母,給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就是給他最好的成長禮物。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