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誤時,比起「對不起」,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好的,比知道什麼是錯的更重要
2021/04/12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我們也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起來的,面對犯錯誤的孩子,父母的態度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昨天,朋友給她4歲的兒子辦了一場生日派對,邀請了幾個關係很好的朋友一起參加。

朋友們都帶著孩子來了,幾個孩子年齡都差不多大,所以一見面就玩得不亦樂乎。

吃蛋糕的時候,朋友小愛的孩子卻在一旁嚷著要吃大閘蟹(因為小愛的孩子對海鮮過敏,小愛一直不讓他吃),孩子見說不動媽媽,一屁股坐在地上開始大哭起來。

我們都勸小愛,吃一點沒事的吧,給他舔一下也行啊。

「別了,有了這次還有下次,讓他哭.....」

話音剛落,小愛的孩子躥的站起來,去拿自己的魔方玩具,可沒想到卻把蛋糕推到了地上。

看到孩子的行為,小愛立刻沉下了臉,對著孩子說:「你怎麼回事啊,平時是怎麼教你的,太不懂事了......」

可能是做錯事後的愧疚,也可能是被媽媽罵了的委屈,孩子哭的更厲害了。

大家見狀,紛紛安撫孩子,拉著孩子坐到餐桌上,繼續吃蛋糕唱生日歌。

生日會結束後大家互相道別,各自愉快的回家了。

小愛卻一直拉著孩子給主人道歉,說自己不應該推蛋糕,太不禮貌了,朋友一直說沒事,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可小愛一直堅持,嘴裡還不停的問孩子: 「你知道錯了嗎?下次還犯錯嗎?」

揪著孩子的錯不放,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教養方式

孩子犯錯了,很多家長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對著孩子一頓批評或者責駡,比如這樣的:

然後一直揪著孩子的錯,直到孩子承認錯誤並保證以後再也不犯才甘休。

可事實上,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還會讓孩子變得叛逆或者畏手畏腳,要麼就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屢教不改,要麼就是害怕受到父母的批評導致這也不敢那也不敢。

《爸爸去哪兒5》裡Jasper就是一個很怕被陳小春批評而不敢放開膽子做事的孩子,雖然性格很軟萌,也很讓人喜歡,但是還是少了孩子該有的一份無畏和果敢。

neinei和小山竹來找Jasper玩,但Jasper心裡知道,沒有爸爸陳小春的允許,自己是不能去的,很想問陳小春能不能讓他出去玩,但又害怕陳小春要「凶」自己,欲言又止的小表情也是讓人心疼。

在杜江家裡吃早餐,Jasper一展歌喉,大聲唱起了歌,後來被neinei告知你爸爸來了後秒變乖巧,直直地站著一臉嚴肅的看著陳小春,陳小春說他你很吵後,立馬一副認錯的表情。

還有嗯哼給Jasper蛋糕時,Jasper一直不敢吃,還口口聲聲說:要問了爸爸才能吃。

Jasper小小年紀就有成人那般的自律和克制,身上的禮貌和修養讓我欣賞之餘也不免讓我感歎:他是大人心中的完美孩子,卻不是自己想做的樣子。

孩子的人生本來就是伴隨著錯誤而成長起來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一點小錯誤又何妨呢?

不讓孩子犯一點錯是在剝奪他成長的權利,對孩子的一點錯誤就橫加指責,嚴格管控是在剝奪他探索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

規范孩子的行為沒有問題,但一直揪著孩子的錯不放,讓孩子變得害怕犯錯就有點過猶不及了。

.

被羞恥感裹挾的孩子,很可憐

當然,孩子犯錯,父母批評一下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很多父母批評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樣,很多父母管教孩子無非就是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一遍又一遍的斥責, 讓孩子感到羞恥和自責。

孩子是意識到錯誤了,這個錯誤也讓他感到深深的愧疚,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自我懷疑: 我這個人是不好的,我不配擁有父母的愛了。

林林小時候有一次期末考試,遇到一道題不會做,便偷偷瞄了一下同桌的試卷,剛好被老師看到了,放學後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林林的媽媽,林林媽媽接她回家時,不顧旁人,直接大聲批評她:

林林滿臉通紅,又生氣又難受,帶著哭腔說道:不要你管,然後就頭也不回地跑了。

羞恥心讓孩子覺得十分痛苦,所以孩子唯一的選擇就是逃避(即忽略)任何可能引發羞恥心的東西,他會遠離人群,或者變得抑鬱,在這個過程中,他什麼也學不到。

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好的,比知道什麼是錯的更重要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心理學教授莉·沃特斯提出了 「優勢教養」的概念: 「優勢教養」就是讓孩子時刻牢記自己基於個性的特長和美好的品質,從而發揮自己的優勢——告訴孩子能做什麼、告訴他們自身具備哪些優勢,發揮哪些優勢可以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而現在的大部分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幾乎都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引發孩子的負罪感。

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撒謊說是別人打碎的,被父母知道後,大概會這樣批評他:「我聽說你自己打碎了花瓶,卻撒謊說是別人打碎的,我真為你感到羞恥,你什麼時候可以改改?」

這當然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與此同時,也會令他感到很恥辱,因為自己的人格也被父母徹底的否定了。

但如果父母是這樣和孩子說的:

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可以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可能在哪裡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會讓孩子意識到這不是在說他們「不好」,而是他們未能在某種情況下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所以,面對孩子淘氣闖禍的行為,一個更好的方法是,父母重新審視,換個角度看待問題,把它當成是優勢不線上或優勢的誤用,不要想「這孩子有問題」,而要想「他忘記運用自己公平、善良的優勢」。

此時不要懲罰他,因為這正是教育他如何更好利用、協調自身優勢的大好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這種方法會改變你的孩子,也會改變你。

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更是,父母不要一味的抓著孩子的錯誤不放,而是要換個思路看問題,讓孩子敢於犯錯、不害怕犯錯,這樣孩子才能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正,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