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4種行為很容易引起孩子叛逆,快來對照看看吧
2021/01/18

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真是令人頭疼。

莫名其妙地發脾氣;讓他學習他偏要玩;想帶他出門他偏要一個人蹲在家裡;讓他先寫完作業再玩他非要磨蹭到最後時刻才去做作業;你讓他稱呼客人他卻扭頭進屋;甚至出口髒話......

面對幾乎事事不聽安排的熊孩子,你被折騰的筋皮力盡,你感歎為人父母真不容易:唉,之前那個體貼懂事的孩子哪裡去了?莫非讓大風刮跑了?

親愛的家長,你想沒想過也許是你的某些行為間接地造就了孩子不聽話呢?你知道嗎?父母在家裡的這幾種行為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繼而產生叛逆行為。

01嘮叨

你有沒有過反復跟孩子說同樣一件事情?

比如:「天氣溫有點低,你一定要穿上秋褲」,在孩子出門上學前,你可能說了至少五遍。

比如:「你怎麼吃這麼點飯?這樣會缺少營養,影響長身體。」儘管孩子一再表示今天胃口不佳,你還是說了一遍又一遍。

在你對著孩子嘮叨不停時,孩子嘴上不敢反抗你,可能心裡已經在拒絕傾聽。

盧梭說:」當上帝希望人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是不會吩咐一個人去告訴那個人的,他會自己去告訴那個人,他要他所希望的事情記在那個人的心裡。「

我國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把小刀子。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既沒用又不中聽。

請記住,當你要告訴孩子一件事情時,講一次就夠了,如果你懷疑他沒聽清,最多兩次。如果你想用反復說教來企圖說服他,那難免讓孩子厭煩。

02

管制嚴厲。

作為擁有一個叛逆孩子的家長,你可能採用了多種方法來約束孩子。用恰當的紀律來約束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這些約束讓孩子更加叛逆,那就是過於嚴厲了。

當孩子違反紀律時,你是不是會採取一些懲罰的手段,以便讓孩子深刻記住他犯的錯誤?

這樣做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是嗎?

因為,孩子需要的是關愛和理解,而不是冷冰冰的紀律,更不是親愛的父母施加給他懲罰。

越是表面強硬的孩子其實越缺少關愛,請給孩子更多的愛和自由。

蒙特梭利告訴過我們:「真正擁有愛和自由的兒童,會因為有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03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成長,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設置的禁令太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有位家長說過這樣一件小事:

女兒現在13歲,讀初一,媽媽為了瞭解孩子,以「小孩子哪有什麼隱私」的理由,經常趁打掃房間的機會偷偷翻看女兒的日記。

有一天正好被女兒撞到,母女兩大吵一架:

「你才多大,我看又怎麼了?有什麼事是你媽不能知道的嗎?」

「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那次爭吵以後,女兒再也不和媽媽說話,二人陷入了很長時間的冷戰當中。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心理邊界」,孩子的心靈和領土一樣,也有一道邊界。

孩子的成長過程,往往就是跟父母建立心理邊界的過程。

10歲之後的孩子,隨著身心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越來越渴望交友,渴望獨立,邊界意識也越強,渴望大人的尊重,你干涉得越多,他反抗得越激烈。

正如海姆·G·吉諾特說: 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04否定孩子的感受

記得我的孩子上小學時,剛買的新書被同學弄破了,孩子回家哭得很傷心。而我呢:」不就破了這麼一點嗎?並不影響你看書,幹嘛要哭的這麼傷心?「結果孩子哭得更凶了。

如果換作現在的我,我會摟過她,跟她一起傷心。因為,現在的我知道了:對她來說,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她的情緒需要宣洩,當然只能對她最愛的人。

我們大人覺得無所謂的小事,在孩子的眼裡可能就是天塌了。如果我們一昧否定孩子的感受,實際上是在將孩子往外推。

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而我們的理解和共情,是孩子心靈的港灣。

Wendy媽有話說:

面對叛逆的孩子,最難得的事情是愛和理解。

總之,與叛逆的孩子相處,他越叛逆,你越是要冷靜,如果你總是發飆,孩子會反抗地越厲害。

面對孩子的叛逆,請放下對家長權威的執著,不要認為叛逆是孩子在存心挑釁你,不尊重你,而應該把這種行為當成孩子的求助,當做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把自己當成是幫助孩子的角色,你才不會那麼容易被孩子的「不聽話」激怒。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