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父母不要再催催催了,做對這2件事就好了
2021/03/04

孩子拖拉磨蹭一直是最讓父母最頭疼的事。

這不,就連教娃有方的孫儷,也逃不過「孩子磨蹭」這一劫。

翻看孫儷的微博,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昨晚在餐廳吃飯,兩個孩子,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我......然後,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們去洗手了~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老母親。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娘娘真有耐心,要是我,早提溜著孩子,拖到洗手間了,哈哈哈……

有人說,尊重孩子的磨蹭,是教育中的一種藝術。

可每當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樣子,我們還是忍不住會抓狂。

01

孩子磨蹭,可能因為根本不懂「時間」

在我們家的樓道裡,常常能聽到鄰居大姐的吼叫聲。

「還剩10分鐘!」

「快去刷牙!已經超時了!」

「你這孩子!不是都說好了嗎,再玩十分鐘嘛!怎麼這麼不聽話?」

鄰居家的孩子今年4歲半,一次去她家裡做客,大姐忍不住吐槽說,「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是傷不起!」

但說完這句話後,卻收到了和預想不一樣的場面:

孩子一臉疑惑,好像在說「媽媽你說啥呢!?」

說實話,這位媽媽一直在用成年人的時間來要求孩子,可是這些時間的概念,並不一定適用于小孩子。

對於小孩子來說,無論是時間點的理解,還是時間長短的預估,都非常陌生、並且無法理解。

之前有心理學家研究過孩子對時間的認知,他們發現:

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展。

到了6歲,大部分孩子仍然不會認表,對於具體時間有多長也沒什麼感覺和概念。

一直到上小學後,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按時上學,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6歲以下的孩子愛磨蹭,還因為生理能力不足,以及做事的動力不足。

尤其是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機械性地強調時間,孩子可能根本沒辦法理解。

 父母打亂孩子節奏,降低孩子對時間管理的期待

時間管理並不容易,很多父母還偏偏用各種方法阻礙孩子。

「 只要你做完了作業,就可以去玩。」

這是很多父母愛說的一句話。

可當孩子做完作業後,很多父母又會說:要不再去練會琴吧。

長此以往,孩子不再相信父母嘴裡的「時間」,也就開始越來越磨蹭。

再比如,有的父母會認為: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用管。

什麼時候去上輔導班,什麼時候該準備什麼東西,爸媽都一手操辦了。

這樣看起來是幫助孩子節省了時間,實際上會慣出孩子磨蹭的毛病。

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爸媽會打理好一切

還有的孩子磨蹭,是因為遇到了困難。

育兒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常常寫不完作業,被老師批評之後,孩子和爸媽解釋說,因為自己寫不完。

媽媽來找育兒師的時候,也把原因歸結為孩子的磨蹭。

育兒師和孩子聊了一會兒後,告訴父母說: 他不是磨蹭,而是不會。

原來,只要男孩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父母就會用很難聽的話指責孩子。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的腦子怎麼長的?」

為了逃避父母的指責,他不敢說自己是遇到了困難,寧肯用磨蹭來掩蓋自己的問題。

曾有一份調查,小學4年級以下的孩子,如果他做事磨蹭,80%都是因為,遇見了困難,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開口。

因為開口可能迎接來的,是一頓劈天蓋地的謾駡。

02

用經濟學原理,解讀孩子磨蹭行為的原因

其實,孩子們磨蹭完全可以用經濟學知識來解讀,孩子們磨蹭行為的背後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道理。 今天,親媽學堂就帶各位爸爸媽媽瞭解孩子磨蹭的深層原理,看看孩子為什麼每天會那麼磨蹭。

1、缺乏成本意識,分不清「想做」

和「該做」的事情

所謂的成本意識,是指「節約成本」與「控制成本」的觀念。控制成本可以有效的將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從而達到企業或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有成本意識的人,很清楚做一件事,要付出的東西是什麼,容易養成自律的習慣。而沒有成本意識的人,只想著我要什麼,很少想我要付出什麼,繼而會耽誤該做的事情。

那麼,成本意識的深層次解讀對兒童行為培養有多重要呢?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我們催促孩子不要在洗漱時磨蹭玩水,要早點上床睡覺,否則第二天上課會遲到。可孩子的思路卻是:我想玩水,而不是想自己該睡覺了,以及上學遲到的後果。

作為家長,我們之所以教育孩子要抓緊時間洗漱,正是因為大人更加理性,清楚成本是什麼,需要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分別會導向怎樣的結果。 也正是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我們才會讓孩子把成本消耗到最小,以爭取最優結果,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不停地催促孩子趕快、抓緊。而孩子因為他們不清楚成本是什麼,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所以才會沉浸在想做的事裡,進而耽誤了要做的事。

2、孩子磨蹭的背後,是家長行為的越界

家長行為越界是指父母把本該孩子完成的任務,也就是需要付出的成本,都攬到了自己身上。孩子自然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著急,反而覺得家長幫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催得多了,孩子還煩,覺得是媽媽想控制、指揮自己,於是家長越著急,孩子越磨蹭,逐漸陷入到惡性循環裡。

家長的幫助和替代解決得了一時的事情,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 我慢慢磨蹭也沒關係,反正還有爸媽會給我收拾「爛攤子」。

「自然教育法」宣導:一個人應當承受他的行為引起的後果,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很多家長看不慣孩子做事慢吞吞或者做的不好,為了圖一時省事乾脆自己替孩子做,然而這樣做的後果是給父母自己帶來了無窮的煩惱。

心理學上有個「100%理論」,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我們有20%不做,那麼孩子就會做20%;如果這件事情我們有80%不做,那麼孩子自己就會做80%。因此,家長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越喜歡磨蹭。想讓孩子做事自覺高效,還需孩子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並且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這樣他才會產生思考,不自覺就會調整自己的方式,繼而漸漸改變磨蹭的行為。

03

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一個不磨蹭的孩子呢?

1. 讓孩子在承擔自然後果的過程中,理解守時的意義。

在教導孩子時間管理前,需要讓孩子弄明白一件事:為什麼一定要守時?

比如,孩子早上磨蹭著不肯穿衣服、吃早飯。

這時候,爸媽不用再一遍遍催促孩子,按照規定的時間,到點就出門。

因為磨蹭,可能爸媽不接送了,或者上課遲到了。

這樣一來,讓孩子承擔了磨蹭的「壞結果」,卻可以成為孩子開始守時的好契機。

2. 讓孩子自己規劃時間。

比如制定一份時間安排表,家長可以問孩子:

「每天放學回到家,我們通常需要做哪些事情?」

孩子可能會回答,寫作業、吃飯、收拾東西、看電視,等等。

這時候,家長負責記錄,幫孩子整理一個時間表。

當然,如果孩子願意自己記錄,也可以讓孩子一邊說一邊寫,同時補充、細化一些內容。

另外,可以讓孩子對要做的事情進行排序。

假如孩子認可的順序是:先吃飯——再寫作業——再玩遊戲。

那麼父母也不需要說服孩子一定先寫作業再吃飯,尊重孩子的排序就好。

否則,他會認為父母並不是真心實意要把自主權交給他。

自尊,是孩子自主性的開始。

心理學上說,如果一個孩子平常的活動大多是自主、自動的,意願自由的,執行力會更高。

讓他們真的有時間的自主權,才有可能培養起孩子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最後,及時鼓勵,給出正向回饋,強化孩子的好習慣。

Wendy媽有話說:

下一次,面對孩子的「磨蹭」,父母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是不是他還小,現在做不到?

是不是他遇到了困難,需要我的説明?

是不是我剝奪了孩子的期待,讓他失去了熱情?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我們做的就不再是「催催催」,而是溫柔的站在他身旁等等他,悉心的找到磨蹭原因幫幫他,激發他的熱情點燃他。

父母要堅信「磨蹭」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和努力,採取合適的方法,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戰勝這個強敵!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