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將法」教育3歲孩子,好處沒有壞處一堆,如何「正確激勵」才好?你有必要瞭解
2021/05/13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也會盡力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他們成為一個對於社會沒用,並且無法生存的人。

「貶低教育」沒有父母想的那麼好用?可能還會造成心理傷害

我們作為每一個父母,都應該認識到自己言語,對於孩子的傷害有多大,特別是在進行貶低教育的時候,這種話語的影響性更為強勁。

①孩子會變得更為難堪

有一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甚至有可能在人較多的時候,直接表現出來孩子的缺點。

在父母的想法中,覺得什麼時候教育孩子都沒什麼大問題,但是任何人都是有自尊的,父母以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比較難堪,認為自己在所有人面前丟臉。

同理心,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處於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心理上難道不會受到傷害嗎?

②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

「我是沒用的,我做什麼事情都不行,爸爸媽媽反正都會說我」。

經過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他們發現大部分被父母貶低的孩子,或者說利用激將法教育的孩子,在內心深處對於自己都沒有一個比較強烈的認同感。

因為在父母的打擊之下,他們無法去正視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優點,或者說一旦內心有一絲絲自信的想法,也會被父母的言語打擊,打壓下去致使更加自卑。

如何正確激勵孩子

那不能用「激將法」教育孩子,該怎麼教育孩子呢。實際上,對3歲的孩子來說,出現一些不符合大人要求的行為再正常不過,不能用大人的思維去對待他,而是要把他當作弱者,去教他、去幫他,讓他逐步學習、改善各種行為。

第一,教會孩子做事的方法

孩子為啥不收拾玩具、不好好吃飯、打翻臉盆,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他不會。沒有教他收拾玩具,有人幫他收拾玩具。沒有教他自己吃飯,有人給他餵飯。沒有教他扶住臉盆,有人給他洗臉。他的能力沒到,這些就談不上是錯誤。

所以,看到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第一時間不是指責、責駡、嚇唬,而是給孩子示范,讓孩子跟著學。就像小時候學走路、學說話一樣,一點一點引導,直到孩子能夠完全獨立,才能放手。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朋友家的孩子、同學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同樣是3歲,可能已經掌握了這些技能,並不重要,也不代表自己的孩子比人家差。每個孩子都不一一樣,花期不同,尊重孩子的自己的成長規律。

第二,給孩子樹立一個偶像

這裡樹立偶像和上面的「激將法」完全不同,而是給孩子畫一個大餅,讓孩子心生嚮往,從而向好的行為發展。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這樣被激勵的,他的叔叔在紙上畫了直角三角形,並寫出了畢達哥拉斯定理,告訴他,2000年前畢達哥拉斯就會證明了,難道你證明不出來。愛因斯坦懷著強烈的好勝心,冥思苦想,堅持三周證明出來。

看到這個案例,我們就會發現,給孩子的偶像是正面的,高大的,遙遠的,孩子只有崇拜的份,沒有嫉妒的份,激勵著孩子向前。

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吧,可以跟孩子說,吃飯就可以長得像大哥哥一樣高,孩子內心的小崇拜立馬激發起來,吃飯噴噴香。

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萬能解決方案

還需要注意的是,激勵孩子沒有萬能答案,不能套公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合理的方案。

在其他孩子身上管用的方法,再好也不能照抄寫。可以參考,然後進行改良,之後在孩子身上應用,發現有問題的時候要及時修正,直到適合自己孩子為止。

很多朋友說,一些育兒理論一點用都沒有。不是沒用,而是你不會用。育兒理論可以給家長啟發思考,需要你自己去實踐、行動,之後你才會領悟到其中的妙處。

其實,家長使用激將法的初衷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無非是希望通過此法來激勵孩子更好的成長。但其實,促進孩子成長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找到最適合的方法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也不會讓家長失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