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小學化」並不明智!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的起跑線
2020/12/11

前段時間閨蜜慧珍問我,要不要給孩子報個輔導班。我驚呼「幼稚園中班的孩子就要開始報班了嗎?現在競爭已經從幼稚園開始了?」慧珍沒好氣的說:「雖然教育部出臺規定幼稚園要去小學化,不讓孩子在幼稚園學習加減乘除、中文拼音等,但我們這附近私立的好的幼稚園都在教,我怕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

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有這個困擾的家長不在少數,甚至有些小學生家長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誡幼稚園寶媽,一定要讓孩子多學點漢字,不然上小學會跟不上。那麼,幼稚園到底有沒有必要學漢字、數學運算這些本該小學學的東西?答案是不需要!

01

教育專家曾指出 :超前學習,雖然會讓孩子在剛上一年級時,成績較同齡人更為優秀。但在一年級時,孩子會因為所上內容早已學過,而洋洋得意,甚至思想亂飛,從而養成上課走神,不專注聽講的壞習慣。更會因為這些知識早已學過,而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等上了二年級,這些「超前學習」的孩子「老本」吃完了,再加上學習欲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就會越來越吃力,成績也會越來越糟。

就像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說: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孩子拒絕什麼,就去強迫他。如果提前強迫孩子學習小學課業,「拒絕」就是孩子的必然選擇。

 孩子過早被灌輸知識,扼殺的不只是想像力和創造力

國外兒童心理研究院,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用簡潔語言描述一幅畫,請兩組孩子同時根據自己聽到的內容來作畫。

一組上接受過幼稚園超前學習,一組沒上過幼稚園。

兩周後,教授再次重複實驗的每一個步驟。

結果,上過幼稚園的孩子,畫作和上次幾乎一模一樣,但沒上過幼稚園的孩子,畫作卻與上次截然不同。

實驗結果很明顯: 孩子越早接觸超前學習,想像力和創造力受到的磨損和消耗就越大。

過早失去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懂了更多的規矩,卻失去了未來的多種可能。

02

有人說,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便開始了。

於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把不滿三歲的孩子推向了五花八門的早教班、親子班和幼稚園。

但這樣的「用心良苦」,卻有可能變成孩子的痛苦之源。

圖片來源:《看上去很美》

曾經與一位幼稚園老師飯後閒聊,她突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她又接著說,

是的,父母缺失的東西,老師是補不回來的。

早早把孩子送去園裡,影響真的比我們想像的嚴重。

過早把孩子推向外界的洪流中,孩子或許學會了獨立,但也失去了在父母身邊撒嬌玩耍、培養安全感的最佳時光。

03

當然,很多孩子早早進入幼稚園,也有諸多現實原因。

譬如:

孩子幾歲能上幼稚園?是不是 3 歲前一定不能上幼稚園?

答案是因人而異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劃分並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備了上幼稚園、學會獨立的能力。

集體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把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推給老師們去照顧和培養,無疑是在冒險。

以往曝光的虐童事件常發生在低齡兒童身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低齡孩子既無表達能力,又無生活自理能力。

因此,倘若萬不得已,必須把三歲前的孩子早早地送去托班或幼稚園,請一定培養孩子具備以下五項基本自理能力:

❶ 獨立如廁能力

在送孩子上幼稚園之前,請教會孩子獨立上廁所的能力,並確保孩子「拉臭臭」「拉尿尿」口頭表達無誤。

當然,擦屁股不會很正常,但小便要自己能夠處理。

❷ 獨立進餐能力

幼稚園的老師,縱然有三頭六臂,縱然愛心和耐心爆棚,也不可能天天給每個孩子餵飯。想要孩子吃飽,先讓孩子具備進餐的能力。

❸ 獨立穿脫鞋子的能力

幼稚園裡穿脫鞋子是常事,老師不可能幫每個孩子穿鞋,請務必讓孩子學會獨立穿脫鞋子的能力,當然能夠為孩子買「一腳蹬」的鞋子,就更好了。

❹ 聽懂簡單指令的能力

集體生活中,尤其戶外運動,需要孩子能夠聽懂簡單的指令,比如走過去、鑽過去、蹲下來。

讓孩子具備聽懂簡單指令的能力後,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獅獅媽有話說:

事實是,大多家長的誤解:起跑線=超前教育。

但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家長學歷高,家庭條件好,確實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但對孩子來說,家長在精神上的引導和正面鼓勵,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學歷不高條件不好的家長,如果可以言傳身教讓孩子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給孩子提供的起跑線或許不如別人高,但只要堅持不懈,人生長途,不見得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別急著給孩子灌輸所謂的知識,別急著催促孩子長大,如果條件允許,請陪孩子多走一段路,多看一處景,這些才是最滋養孩子生命的原始力量。

給孩子多講幾個故事,遠比送孩子去補習班背誦古詩重要得多;

陪孩子到戶外數數樹上的小鳥,遠比強迫孩子死記硬背100以內的數字強。

讓孩子們的童年在大自然裡奔跑,在大海裡跳躍,在沙坑裡翻爬,在草地上滾打。

家長要做的只是,寓教於樂,在孩子開心玩的過程中抓住早期教育的黃金時機。

做好家長該做的,孩子的未來,就靜待花開吧!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