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力是成功的關鍵,培養孩子自驅力,解放父母,成就優秀孩子
2021/04/01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有優異的學習成績,樂觀向上的心態。一位母親聊到自己孩子的經歷時,忍不住低聲哭泣:「雖然我是優秀教師,教的好別人的孩子,卻對自己的孩子無能為力。」

這位母親帶出了無數優秀的畢業生,提起自己的孩子,她卻黯然神傷。兒子上高中就被診斷為中度抑鬱,在和這位媽媽聊天中我瞭解到,從小學開始,孩子的作業都必須經過她的檢查,每次考試前都幫孩子進行糾錯訓練,孩子在她的監督下,學習一直名列前茅。

直到兒子上了國中,在學校住宿,課業難度的增加也讓媽媽無法繼續幫助兒子學習。離開了母親的監督,兒子的成績直線下滑,和媽媽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由於自我價值感的降低,學習上的無力,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抑鬱情緒便開始累積。

這位元母親的教育方式像是興奮劑,有效卻不持久,離開母親幫助的孩子,在學習上力不從心,下滑的成績也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最終孩子對自己陷入深深的絕望。

如果我們總想著安排孩子、規劃孩子,驅使孩子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那麼孩子很難成長為一個自我驅動的自律者。

要想讓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就要隱入幕後!這是一個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美好場景,而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自驅力!

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主權,兩歲的孩子會說「我自己來」,四歲的孩子開始頂嘴「憑什麼要聽你的?」由此可見,對自己的控制感對於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很多家長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什麼都做不好,於是替他們包辦了所有的一切,從學業到交友。就像上文中的那個案例,孩子很少能掌控自己做什麼,因為媽媽始終覺得自己比孩子強得多。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內驅力,這比做好事情本身要好的多。

美國哈佛大學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內驅動力和外驅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一棵生長得過於旺盛,另一棵就會因為被對方遮擋,因為缺少足夠的陽光雨露而變得瘦弱不堪。

從這個實驗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由父母推著走的孩子,內在動力會不斷的萎縮,孩子漸漸喪失責任心,吊兒郎當;而父母如果懂得放手,孩子的動力機制就會改變,由外驅動轉向內驅動。

就像文中開頭案例中的媽媽,國中時自己一直充當孩子的發動力,表面看起來孩子很優秀,進入高中後,媽媽的發動機失靈了,才發現,原來孩子的發動機一直未開機。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1、做孩子的導師而不是領導

每位家長反思一下,當孩子放學回家,我們最常說的話是什麼?「抓緊時間寫作業!別磨磨嘰嘰的!」然後我們會發現,孩子不僅沒有提高學校率,反而速度更加緩慢了。

因為孩子早就對你日復一日的嘮叨和大道理感到厭煩,這些道理看似是為了孩子好,隱含的意思卻是:我們大人說的都是對的,而你僅僅是個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每次你下班回家,愛人總對你嘮叨:「你要好好工作,早點升職加薪!」

是不是煩躁的情緒瞬間就湧了上來,讓人感到厭倦且窒息。

孩子也是一樣,雖然他們比我們看起來更需要幫助,但不喜歡我們干涉他,所以放棄領導孩子的幻想,做孩子的「顧問」更受孩子的歡迎。

2、讓孩子自己做主

很多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去控制孩子的選擇,比如學文還是學理,孩子想學文學,家長偏偏讓他去學經濟,面對孩子的抗拒和反叛,很多家長還不能理解。

很多父母情緒過激的說:「我怎麼會讓一個孩子來決定如此重要的事情,這事必須聽父母的,否則孩子一定會後悔。」

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你必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孩子需要有承擔選擇的能力,你可以説明孩子提供欠缺的資訊和視角,他的選擇往往比你的更好。

這是對孩子莫大的認可和鼓勵,這也將驅使他向自己的目標奮進。

3、捨得放手

在決定是否放手前,先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取得現有成就中,有多少是你的付出,剩下的就是孩子的空間,當你的「籌碼」佔據了95%時,孩子就只有5%的努力空間了。

你包辦了孩子生活的一切事物,學習計畫的制定、孩子的交友、孩子穿什麼衣服、孩子吃什麼飯......

你的窮追猛打,已經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等於把孩子學習的內驅動力代替了,完全被外力包圍著,孩子反叛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逼著孩子把作業做好,但是你卻不能逼著孩子過好他的一生。

不如試著放手試試,讓孩子感受一下控制自己的生活的感受,你退一步,孩子才能更進一步。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