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啥愛打媽媽的臉?寶寶這種行為下的潛臺詞,隱藏了慢慢的愛!
2020/11/17

試問哪個媽媽臉上脖子上沒點掐痕,捏你一點點肉使出他吃奶的勁還咬著牙掐一下, 總之掙錢的幹不過拎奶壺的,穿尿不濕的惹不起......

每個人畜無害的萌娃背後,都有一個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老母親。挨寶寶一巴掌就是其中「一難」。於是乎,驚呼小傢伙力量驚人。當你聊著天,「啪」的一聲,可能會有眼前一黑,此時,你會怎麼做?

是不是越制止,人家就越起勁,你越躲,人家就玩的越嗨,還不能吼,因為吼完你還得哄!接下來就開始逐步「升級」,抓臉,撕臉,扯頭髮還有長牙了咬人肩膀上的壓痕還沒好呢!

哪個當媽的,沒吃過娃的小巴掌?

從寶寶呱呱墜地,到後面慢慢地長大,父母在期待娃的快速成長的同時,也會發現不經意間,寶寶越來越會給爹媽帶來「 物理攻擊」。

就比如 常見的「打臉」!可能上一秒正抱著寶寶玩耍呢,下一秒寶寶的「巴掌」就呼在了你的臉上,又或者是死死地抓住了本來就不多的頭髮……

這樣的情況著實讓爹媽十分困惱,講道理聽不明白,制止之後下次反而更起勁,不免讓父母心裡嘀咕:

莫非我家娃有暴力傾向?

小寶寶打人≠攻擊行為!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小寶寶【啪☆啪】打大人臉,並非是一種暴力行為,也不存在有暴力傾向,而是一種 生理性的行為方式。

美國《心理學前沿雜誌》表示:無論寶寶用手去輕輕觸碰,還是去摸,甚至粗暴地抓、打,都是他們「觸摸」物體的一種方式。

在我們大人看來,「觸摸」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而對於小寶寶來說,卻是十分負責的過程。

「觸摸」需要觸覺、視覺,手部肌肉全群的協調配合,屬於精細動作,而寶寶這時精細動作還沒有發育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速度的。

因此,當寶寶出現「打臉」的情況時,並非是真的暴力,而本意僅僅是: 來,讓我摸摸你!

寶寶「打臉」背後的心理因素,家長需瞭解

1) 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對於小寶寶來說,小手是寶寶保護自己的「工具」。

小寶寶很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當自己對周圍環境很緊張的時候,就會採取一種類似於「 原始反射」的行為。

2) 滿足需求的方式

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寶寶也是有需求的, 一旦自己的需求想要表達時,就會用肢體的方式來向媽媽傳遞。

但奈何 手眼配合不協調,所以在表達時就會顯得「十分粗暴」。

為什麼「挨打」的總是媽媽

既然「打人」是寶寶的表示友好的方式,那麼為什麼受傷害的卻總是老母親呢?

心理學家曾經對此做過研究:給小嬰兒們展示幾張人臉大小的紙片,一張是正常的人臉五官,另一張是打亂了五官,剩下的則是完全空白。

結果發現:小嬰兒對人臉五官最感興趣。

之後,國外大學的研究人員又對人臉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發現小寶寶偏愛媽媽,他們會對媽媽的照片格外地關注,更長時間盯著媽媽的照片。

因此,由於寶寶天生就對媽媽的喜愛習性,就會 導致寶寶會經常性「撫摸」媽媽,而力度掌握不好,自然就會感覺是「一巴掌」。

教育孩子不"打臉",有3種方法

1、  轉移注意

當寶寶毫不留情地打臉時,家長可以試圖拿一些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給寶寶,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會被這些玩具吸引過去,從而忘記"打臉"這一件事。

2、  用"擊掌"代替"打臉"

如果寶寶的小手朝著你的臉打來,不妨也伸出自己的手,讓寶寶的手打在你的手上,和寶寶擊掌。在擊掌過後可以對著寶寶笑,告訴寶寶這樣做媽媽很開心,久而久之寶寶就會將"打臉"換成"擊掌"了。

3、  被寶寶"打臉"後,不做任何表情

很多時候,寶寶的"打臉"都是大人們猝不及防的,寶媽們也來不及反應。這時候只能在被打後盯著寶寶,不要笑嘻嘻的,而是等寶寶停止才恢復笑容。這樣寶寶就能知道,怎麼樣媽媽才會高興。

獅獅媽媽有話說

對於"打臉"這件事,寶媽們不必太過擔心,寶寶不會因為這個小動作而變得有暴力傾向,家長也不要因為這個動作就認定他是"熊孩子"。"打臉"是寶寶想要接觸你的一種方式,但是他還小,不會控制力量,等到他漸漸長大,這一行為也就漸漸消失。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