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之路上有4扇關鍵的門,高品質的親子關係,在於父母能否推開這4扇門
2021/04/12

父母和孩子的語言交流非常重要,這是打開孩子心門,走近孩子內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你的孩子願意和你溝通交流嗎?他願意和你分享他的心情、在學校發生的趣事、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嗎?

你和孩子之間的語言交流,還多嗎?

網路上,一位元爸爸推文求助:女兒很反感我,不願跟我溝通,咋辦?

原來,這位爸爸的女兒讀初二,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煩他,幾乎到了討厭的程度,在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父女倆幾乎零溝通。

尤其是一提到學習,孩子就發火。

爸爸覺得,他算是一個三觀正的好父親,從小就接送她上下學,假期還會帶孩子去國外旅行。

孩子的行為,讓爸爸特別苦惱,不知道怎麼辦。

可憐天下父母心。

曾經的小寶貝、小心肝,變成同住屋簷的陌路人,一邊是內心的失落,一邊是對孩子心理問題的擔憂。

評論區,一位網友對這位爸爸的問題,給出了犀利的答案: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曾總結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內心都要經歷4扇關鍵之門: 感受之門、事件之門、成績之門、打招呼之門

同樣的,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四扇大門。

當父母成功推開這4扇門時,就擁有了高品質親子關係的基礎。

第一扇門:傾聽之門

當你的孩子,3歲時,哭著對你說:「媽媽,不要去上班」

,你會怎麼回答他?

可是,無論你怎麼苦口婆心、曉之以情,孩子依然「油鹽不進」,每天都要上演一場「生死離別」。

這是美國效能訓練中國區導師安心的一位學員的案例,其實,也發生在許多父母身上。

當孩子還不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哭就是他們的語言。

如果父母聽不懂孩子「哭」背後的語言,長久下去,就會失去了表達的欲望,將所有的一切,都留在自己心裡。

後來,這位媽媽通過導師的指導,學會傾聽和引導女兒說出自己的想法,漸漸地,女兒開始接受「媽媽上班」的事實,也相信「媽媽會準時回家」,便不再哭鬧。

傾聽,就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第一道屏障。

父母不會聽,孩子自然不會說。

善於溝通的父母,首先要做孩子語言的「翻譯官」。

聽孩子說話的訣竅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聽、讓孩子體會到你理解他、讓孩子意識到事情還有解決的辦法。

比如:當孩子被一個玩具弄哭時,善於傾聽的父母會這樣做:

「寶貝,沒有把玩具弄好,你很傷心,是不是」。

孩子哭聲背後的感受,得到了父母準確的回饋 ,情緒便會慢慢平靜下來。

之後,父母再引導孩子,找到玩具沒有弄好的原因,事情就簡單得多了。

第二扇門:關心之門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眼裡「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就已經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當孩子向父母敞開他內心世界的大門時,聰明的父母懂得找到進門的路;糊塗的父母,卻無形中,一次次讓孩子聽到「砰」的關聲門。

反觀身邊那些親子關係和諧的父母子女,父母從來不把孩子的事當成小事,但凡孩子提出的問題、說出的話,父母總會給予極大的好奇與關心,當成「大事」給予孩子回應,與孩子討論。

孩子不斷長大,父母慢慢變老。

孩子的世界越來越大,父母的世界越來越小,千萬別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只剩下成績。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結,除了成績之外,還有很多事可以溝通。

從學校趣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都可以真正參與到孩子的人生中。

把孩子的「小事」當成「大事」,才能真正架起親子關係的橋樑。

第三扇門:誇讚之門

作家蘇岑說過:「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這便是為什麼,一提到成績,孩子就發火,一聊天,孩子就閉嘴的原因。

他說了,你聽不懂;他說了,你聽不見。

當所有的溝通,變得溝而不通時,情緒便壓在心裡。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特·梅拉比安提出「55387定律人際溝通定」來說,此時,父母與子女之間,已經失去了有效溝通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想要達成有效溝通,需要 55%的態度+38%的語氣+7%的內容。

也就是說,態度和語氣,決定了能否成功的溝通。

可想而知:

與孩子溝通的大門,就這樣,被父母親手關上了。

良好的溝通,一定是建立在情緒穩定、心態平和的基礎上。

當父母用正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從中找到閃光點,給予積極的評價,溝通就有了和諧的基礎,效果自然也加倍的。

只有父母善於鼓勵和表揚,孩子才願意袒露心聲。

第四扇門:孩子的心門

律政劇《黑色燈塔》中,作為法官的父親楊柏青,平常工作特別忙,每次答應兒子的事,總是因為工作食言。

久而久之,兒子在和爸爸之間,豎起了一道厚厚的牆,阻隔了爸爸的語言與示好。

有一天,兒子生日,爸爸帶著愧疚,提前了很久,和兒子約好,要好好給他過生日。

結果,那天又因為工作,耽誤了。

等他回到家時,已經接近12點。

爸爸帶著內疚,興致衝衝地去廚房做好菜,把晚飯變成宵夜。

兒子躲在房間不出來,是媽媽做了好久思想工作,兒子才出來。

然而,坐到餐桌上,兒子一言不發,狼吞虎嚥地吃著爸爸做的菜,只說了一句:已經過了十二點,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又掉頭回房了。

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門」,從來都不是突然關閉的,也不會因為某件事,而將父母關在「心門」之外。

每次的無話不說,遭遇的都是溝而不通、視而不見、否定打擊。

漸漸地,最親的人,變得越來越陌生。

幸運的是,電視劇中的楊柏青懂得向同事求助,在同事的幫助下,他把兒子帶到法院,去親身體驗父親工作的環境。

從小到大一直渴望接近父親的兒子,在看過工作時的父親後,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

回到家後,兒子打開心門,與父親和解。

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如楊柏青那般幸運,重新獲得走進孩子內心的機會。

不是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而是父母關上了孩子敞開的「心門」

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門」,其實很簡單。

需要我們懂得「感受」孩子,他的哭鬧、脾氣,不會毫無由來,給予孩子發洩的時間。

先解決情緒,再去解決問題。

需要我們善於「看見」孩子,孩子只是身體小,心卻是完整的,父母的世界裡,生計忙碌是大事,孩子的世界裡,拉扯瘋鬧也是大事。

先蹲下身體,再去做出判斷。

更需要我們懂得給予孩子「陽光」,一個人的成長,總是喜憂參半的。

在喜中成就,在憂中成長,方能成就完整的人生。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

于孩子,父母就應該是這樣的人。

良好的溝通關係,就是親子關係的基礎。

父母要耳朵聽得見孩子,眼睛看得見孩子,喜也好,憂也罷,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都值得鼓勵和讚美。

因為,孩子需要的,始終是: 父母的愛與接納。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