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忘事,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怪,父母一定要注意
2021/03/26

日常生活中孩子表現都很正常,一上課、和別的同學交流或者其他小事上總是做不好。比如,老師總說孩子看上去很聰明,但是在學習的時候總是不能將注意力集中,無法長時間坐在一個位置上,甚至在平時走路時都會出現平地摔的現象。

但從孩子上述這些情況來看,很多父母可能覺得孩子只是有點好動,走路沒有注意看腳下,等孩子長大了,這些現象自然就會消失了。

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兒科醫生經過研究表明,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本身對於自己身體的把控能力不強,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對於自己的身體有較好的控制力。從孩子身體狀況來看,這或許是 「感統失調」

什麼是「感統失調」?

專業的解釋中「感統失調」是指,孩子的大腦對於自己的行為不能很好的控制,大腦中的一些功能失調了。

大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三歲之後孩子的行為都是在大腦發出一定的指令後才能做出來的。

但是一部分孩子他們的大腦功能並沒有發育完全,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這些功能不能夠快速地反應出來,或者和常人相比更慢。

就從上課學習這件事來說,感統失調的小朋友上課很難集中精力,接受東西的速度也比其他孩子要慢一些。

感統失調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良影響呢?

1、反應慢,學習效率低

感統失調的孩子反應速度慢,接受到的畫面或者是聲音的處理能力也會相應變慢。

長時間如此,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逐漸衰退,這樣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學習差的一類。

2、產生自卑感

當其他小朋友的成績都突飛猛進,只有他自己在原地踏步時,會讓他們的內心十分難受。漸漸地他們就會變得很自卑,對於新的事物都不敢去觸碰。

3、較為敏感

當孩子接觸到新鮮事物時,有些孩子會感到很緊張,他們會咬手指或者打哆嗦。這其實就是因為自己心理上無法接受,同時大腦無法快速的接受這種資訊讓身體適應。

因為和別的小朋友的差距越來越大,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他們害怕和陌生人接觸,進入陌生的環境也會更加的恐懼,變得更加脆弱敏感。

父母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因為「感統失調」影響一生發展?

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並不是他們自己導致的,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思維去指責孩子,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1、減少對於孩子的安排,讓孩子自我嘗試

在孩子嬰幼兒階段他們對於未知的世界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這時候爸爸媽媽的引導較為關鍵。父母的全權負責只會減少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我們要給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爬行的過程中進行觸感的訓練。

特別是在孩子8個月左右,爸爸媽媽一定不要一直將他們抱在身上,而是要讓孩子自由地選擇目的地進行爬行。

2、幫助孩子重塑感知

有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因為內心的畏懼,不願意和他人接觸,甚至對父母也會產生抗拒。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母子之間的觸碰會讓孩子更加心安,如果孩子很拒絕,系統脫敏或許可以幫孩子重塑感知。也就是說,父母可以利用相同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的接受。

比如想要擁抱孩子,我們可以先和孩子從把手再到擁抱,或者尋找相應的擁抱感覺,比如利用吹風機緩緩地讓孩子接受到這種溫熱感,之後通過擁抱來讓孩子接受。

3、促進大腦發育

感統失調大部分的作用在於大腦本身的能力,所以,我們也要清楚促進大腦發育是較為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除了閱讀,父母要和孩子多多交流,讓他們在交談中通過相應的思考,以及思維邏輯鍛煉促使大腦發育。

麻省理工研究表明:交談,也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為重要的方式。

父母在和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的增加難度,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當孩子大腦能力逐漸優化,自然而然也可以喚醒其他感覺進行配合。

孩子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狀態無異,為什麼後天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實就跟父母的教育問題有一定關係。

在嬰幼兒階段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慢慢的讓他們養成具有觸感聽覺,等肢體協調等能力,相信長時間的培養,自然而然也會使得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加快速。

人體本來就是一個相互協作的整體,當某項功能失調時,必定會影響全身的發展。在孩子12歲以前,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有「感統失調」的現象,錯過了最佳糾正時間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