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傷害孩子的2種行為曝光,別再繼續忽視了
2021/11/17

前幾天,我和朋友無意間聊起一位共同好友,聽說她媽媽身體不好,想讓她從外地回來照顧,可她卻拒絕了。大家都在說,這姑娘怎麼這麼不近人情,好歹是養育自己長大的母親,怎麼一點都不懂得孝順呢?

其實,對于這件事,我的看法卻完全不同,因為那個女孩曾經向我傾訴過,那些她兒時的經歷。她的父母控制欲很強,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念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都要替孩子決定。不僅如此,父母動不動就會懲罰她,有的時候甚至會打罵她。

在父母看來,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可是在年幼的她看來,這些都是傷害。其實很多家庭的悲劇往往開始于此,父母對孩子不當的教育方式,狠狠地傷害了孩子,可卻完全不自知。

在當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心理健康。 雖然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但起碼我們要知道,哪些方式會傷害到孩子。

下面,我總結了兩種父母最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行為,並且平時我們很難意識到。

01情感忽視,看不見的隱形殺手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提問:什麼時候你開始逐漸失去對父母的分享欲?

有一個網友是這樣回答的:「小學的時候,我被冤枉成偷班費的小偷,被老師狠狠訓了,原本以為回到家父母會安慰我,可他們卻冷冰冰地說;‘就算你不是小偷,但你一定是平時在班級表現不好,不然怎麼會第一個懷疑你?’」

從這件事之後,這位網友很少會跟父母講心裡話了。其實,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女兒3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因為女兒從小就喜歡唱歌,而且也唱得不錯,所以我特意讓她在客人面前「露兩手」。

令我沒想到的是,女兒竟然害羞了,遲遲不肯開口。也許是覺得有些沒面子,我批評了她兩句,然後繼續勸女兒唱歌。結果,女兒嚎啕大哭,跑回了房間,接連好幾天都不怎麼搭理我。

後來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那時只想著在客人面前顯擺,從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們總是很難避免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孩子,于是我們也就習慣性地忽略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當孩子產生比較複雜的情緒時,父母通常更加不理解,從而壓制孩子的情緒。

我舉個例子,去年我看到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個女孩因為父母生了二胎忽略她而鬧情緒,最後離家出走。事實上,父母並沒有忽略她,只是因為弟弟太小,所以家長必須要優先照顧弟弟。

可這些女孩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她產生負面情緒也是很正常的,可父母卻認為這是女孩故意的。

直到孩子離家出走了,父母才意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最後,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女孩終于說出了內心的感受。 如果孩子一直壓抑下去的話,那麼很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等。

種種的事情告訴我們,孩子並不是沒有情感需求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關注,才能避免傷害。

02父母感情不和,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中

父母爭吵,對孩子的傷害能有多大?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26歲女孩發表的文章,她說從小學到現在,自己一直生活在無休止的爭吵聲中。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所以她一直不敢談戀愛。

大學畢業後,她一直被父母催婚,可女孩卻發現自己極度害怕婚姻。後來,女孩選擇去看了心理醫生,這才揭開自己恐婚的秘密。

原來從女孩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頻繁發生爭吵,甚至還鬧過離婚。

因此,女孩懼怕親密關係,在她的認知中,婚姻的模樣就是如此,每天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不休。幸運的是,經過心理醫生的治療,女孩慢慢開始嘗試展開一段感情。

但是,童年留下的創傷,也讓她走了很多彎路。

夫妻關係不和,經常爭吵,甚至總是鬧離婚,這不僅會影響孩子對婚姻的認知,甚至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兒童心理專家曾經說過,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爭吵的環境下成長,那麼他所感知到的外界環境必然是不安全的。

因為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會本能地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如果長期處于這種情緒中,那麼孩子的身心都不會健康。

在很多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案例中,大部分逃避型和冷漠型的孩子,幾乎都生活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後,甚至很難和人溝通,一旦和別人發生矛盾,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想要逃離。

孩子本應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可夫妻關係的斷裂,往往會導致孩子感受不到充足的愛。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缺乏安全感,還會缺乏愛的能力,在社交方面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我總是說,我們能給孩子的太少,但是愛一定要充足。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朝上面畫什麼顏色,孩子就會慢慢變成什麼顏色。如果你想要開朗的孩子,那麼就應該讓他的成長充滿陽光。

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教會孩子生存的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