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父母要少用這3句話教訓孩子
2022/05/22

前幾天重溫了一遍奇葩說,剛好看到了蔣方舟分享自己曾經患「討好型人格」的經歷,蔣方舟是天之驕女,我們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孩子曾經居然患有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說的一段話讓我深受觸動,她說:「我之前見到長輩,我明知道這人胡說八道,我還是會說,您說得太對了,再跟我們來一段唄?甚至明明是別人錯了,我還是說了20多個對不起。」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人都是「討好型人格」,在一段關系中討好著別人,吵架了總是先低頭,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壓抑著自己,進店了不買衣服就會覺得愧疚。

我的好朋友琪琪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公司里,她是出了名的冤大頭,每次幫別人帶咖啡、帶飯別人還不領情,上司分配的任務最難的永遠是她的,看到她這樣我非常心疼,我曾經勸說過她,但她表示這是她的一種本能反應,為什麼琪琪會患上討好型人格呢?

琪琪的爸爸媽媽都是農村人,他們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從小他們就教琪琪要照顧弟弟,讓著弟弟,每次弟弟犯了錯,受罰的都是琪琪。

為了不受罰,她開始變得很懂事,討好爸爸媽媽和弟弟,非常照顧弟弟,逐漸地她便形成了討好別人的習慣,五一的時候,琪琪弟弟結婚,琪琪媽要求琪琪給弟弟五萬塊錢買車,她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給了弟弟。

琪琪的經歷非常讓人心疼,患上討好型人格的人活得簡直太累了,沒有家長愿意讓自家孩子患上討好型人格,為什麼孩子會患上討好型人格呢?父母若不想孩子患上討好型人格,定不要用這三句話來教訓孩子。

一、「如果這樣做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具有討好父母的本能,比如微笑就是為了取悅父母而出現的自帶技能。

孩子會下意識地討好父母,忠誠于父母,如果父母經常告訴孩子:我不要你了,這樣就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孩子的思維是很單純的,他們會覺得父母就是要拋棄自己了,會去討好父母,比如父母生孩子以后,孩子就會拿零食給父母,坐在父母的懷里,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就會討好父母,讓父母不要拋棄自己。

父母這樣的話說得多了,孩子討好得多了,就會導致孩子討好別人成為一種習慣,形成討好型人格。

二、「你看別人家XXX多厲害」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家孩子不如別的孩子,比如考試成績出來以后會說:「你怎麼這麼差,你看看某某,比你強太多了」,父母這樣的打擊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這樣的教育只能讓孩子自卑,孩子覺得自己差,低人一等,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討好別人。

挫折教育是要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面對挫折,而不是一味地打擊孩子,讓孩子對一切事情失去了自信,從而活成父母的傀儡。

三、「你是大孩子,讓著小孩子是應該的」

我的好友琪琪的討好型人格來源是父母經常教育她:「你要讓著弟弟」,父母有重男輕女思想或者經常教育孩子要讓著弟弟妹妹,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別人的習慣。

「扶弟魔」這個詞的來源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父母教育孩子時給孩子說「你要讓著弟弟」,因此孩子會一直幫扶著弟弟,討好弟弟,討好父母。

討好型人格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這樣的人活得很累,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父母的管教有很大的關系,父母要想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就要學會正確的管教孩子。

蔣方舟表示:討好型人格并不能獲得別人的欣賞,真正欣賞你的人,都是從心底認可你最驕傲的那一面。

育兒群里一位媽媽表示:我也不想吼孩子,我也不想嚇她說不要她了,但是她就是惹我生氣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惹父母生氣的,孩子的心理和成人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學會正面管教。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