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男孩出人頭地?把握12歲之前黃金期,養兒有「三忌」父母要知曉
2021/04/09

教育孩子時一場無止境的修行,家長們在這條路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而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教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一旦超過12歲,想要糾正和管教非常難,尤其是男孩,更是難上加難。

李玫瑾曾經過: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家長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培養男孩,最重要的是在12歲之前,一旦晚於這個重要的節點,孩子的性格已經養成,以後再想挽救就會相當困難。

家有男孩,父母一定要注意這三點:

1、忌「一個寵,一個嚴」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男孩,他的父母非常優秀,雖然父親常年在國外,但對男孩管教很嚴。即使不常見面,男孩也很怕他。

男孩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對於男孩,則是寵愛有加。

男孩長大後,被姑姑安排進銀行系統上班。

出人意料的是,家境並不差的他,竟然在銀行裡做假了數百萬的假賬…… 被抓住時,家人還不敢相信,家裡並不缺錢,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玫瑾老師一語破天機:男孩之所以人前人後兩副面孔,正是因為父母的管教不一致造成的。

媽媽的寵溺,造成了他的為所欲為;爸爸的嚴苛,造成了他的膽怯自卑。

很多家庭認為父母應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非常錯誤的。面對父母的不同態度,孩子一面想討好,一面又任性,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扭曲。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 「斯坦福狂鴨症」,說的是表面上鴨子在湖面上悠閒遊動,其實水面之下,鴨掌正在瘋狂波動。

很多孩子就是這樣的「狂鴨」,看起來風平浪靜,實則內心暗流湧動。

家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站在統一戰線上,各有分工,孩子才會向著正常的方向成長。

2、忌「只給孩子物質滿足,缺少陪伴和關愛」

李玫瑾老師說:家庭撫養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子女的心理撫養。

0-12歲的孩子,正處於對父母的「依戀期」。

跟父母長期、持續的親密接觸,能給孩子帶來生命初期的愉悅記憶,也是孩子形成心理自製力的基礎和資本。

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的孩子,長大後才會叛逆、難管。

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孩子跟著誰長大,對誰的心理依戀就越深,長大後會更聽誰的話。

3、忌「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去一位朋友家裡做客,孩子在書桌上寫作業,朋友在一旁坐著玩手機,發現孩子在走神,朋友很生氣的訓斥:「不好好寫作業,發什麼呆呢!」

孩子立刻不服氣的反駁:「憑什麼你可以玩手機,卻讓我寫作業?」

心理學上有個慨念叫「吸收性心智」,是指兒童無意識的記憶力,吸收環境並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比喻吸收性心智為海綿和照相機。意思是說:孩子都是盯著父母長大的,父母什麼樣,孩子就學成什麼樣。

想要教育出聽話懂事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好的影響。

父母的每一點改變和進步,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點勝算,一點勝利的希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