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看電視,不然不吃飯!愛講條件的孩子到底怎麼教育
2020/11/13

有朋友經常跟我抱怨說,我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老愛跟我談條件。

「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吃飯了」

「你不給我看電視,我就不寫作業了」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吃飯了」

「你不帶我去遊樂園,我就不去興趣班了」

......

和孩子談條件,換來的是「討價還價。

前陣子,侄子又跟他爸媽鬧彆扭了,說什麼都不肯吃飯。

經過詢問,我才知道原來侄子看上了一個玩具,非要讓他爸媽買。

結果我哥和嫂子就是不給他買,說家裡有類似的玩具了,結果他回家很不高興,堅決不肯吃飯。

我爸媽看到孫子不肯吃飯都急壞了,我爸就跟侄子說「你現在乖乖吃飯好不好,吃完爺爺帶你去買那個玩具」。

大侄子聽完果然很爽快地開始吃飯,心情也瞬間陰轉晴了。

後來玩具買回來了,我哥和嫂子決定要和爸媽促膝長談一番。

談話內容大概就是,讓他們不要溺愛孫子,不要什麼事情都跟他談條件。

哥和嫂子說,「當孩子嘗到了談條件的甜頭後,以後什麼事情都要跟大人談條件,這樣很不好,以後更加難管教他。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父母和長輩,什麼事情都會跟孩子講條件。

這種父母其實是缺乏底線和原則的,如果你一味地妥協和讓步,那麼只能換來孩子的得寸進尺。

不怕孩子偶爾跟你談條件,就怕他學會任何事情都跟你討價還價,最後讓你變得很被動。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意識到跟孩子談條件的危害性,要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則並堅持到底。

不要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跟你講條件,什麼事情都要和你討價還價,這樣做父母真的很失敗。

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 父母一次又一次 以「交換條件」的方式讓孩子完成某些事,容易讓孩子加深這種「條件意識」,這會讓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一點點的消退,而只記得這是一場交易,是一場能夠得到某種「福利」的交易,反而漸漸忘了自己做這些事的初衷。

為了更好 教育愛講條件的孩子,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一、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就像一本書中寫的那樣,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首先應該改變自己,而後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平時在家裡的時候,對於家庭事務,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互幫互助,共同完成,而不要和另一半討價還價,否則孩子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

二、學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在做家務的時候,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參與進來,但記住不要輕易承諾給予任何回報,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增強他做事的信心。

另外,要多向孩子傳達這種思想—— 「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不是幫父母,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獨立去完成。「

三、父母要始終堅守原則,不要隨意妥協

很多孩子以交換的條件向父母討要某種東西的時候,其實心理上不一定有把握讓父母答應,只是試探性的一問,一旦父母妥協退讓,就容易讓孩子得寸進尺,最終變成一個喜歡和父母糾纏講條件的人。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不依不撓時, 父母在向孩子表明觀點後,轉身離開做自己的事情,同時告訴孩子「應該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不要再討價還價」,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不會妥協的。

四、物質獎勵要適當,更注重精神獎勵

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施以物質獎勵,表揚孩子最好是通過精神上進行鼓勵。比如當孩子某件事情完成的很好的時候,可以給予他一個愛的擁抱、撫摸或者口頭誇獎,這樣可以給向孩子傳達一種「媽媽相信你,媽媽愛你」的訊息,孩則會從內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能夠讓父母高興,下次也就會主動去完成了。

獅獅媽有話說

孩子看到大人不接招,不妥協,就會乖乖就范。

在孩子討價還價的時候,你只需保持原來的語氣溫柔地將規矩重複,孩子便知道談判失敗了。

有些事可以適當讓步,如果孩子提的要求合理,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

父母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守住自己的原則,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