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孩子講道理了,無濟于事!「高層次」父母做好「3件事」,孩子更優秀
2021/12/30

發現孩子身上的毛病,希望孩子能改正,就會下意識地給孩子講道理,本以為孩子聽話照辦,可過後發現毫無效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們依然需要不停地講道理。

到底怎麼做,孩子才能向預期方向發展?真是一個苦惱的問題。

像這位媽媽說:

每次喊孩子吃飯、寫作業或者洗澡,他總是像聽不見一樣,最後忍不住催促和吼叫。試圖跟孩子講道理,孩子總是抓不住我的點,反倒是揪著我話語中的小紕漏不放,真的好累。

同為媽媽,也是有類似的煩惱。

孩子總是睡太晚,跟他說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影響長高、影響第二天身體狀態,他只是嘴上答應,身體卻沒有行動。

孩子房間裡亂糟糟,跟他說做好整理,物品能很快找到,而人家滿不在乎地說,「我覺得不亂,我的東西很好找。」

孩子把學習當作副業,把興趣愛好當作主業,跟他說了n多遍,好好學習,將來不會很辛苦,可他就是屢教不改。

為此,真是沒少想辦法,尋尋覓覓,思索、嘗試了很久,總算明白了我們講的道理為啥不管用,到底怎麼做才管用。

大腦三位一體,導致孩子「不理解」我們講的道理

我們的大腦三位一體,也就是有三個層次,負責處理不同的資訊。

第一個層次是爬行腦,操控生存本能,比如心跳、呼吸、睡眠、飲食、冷熱等等。

第二個層次是情感腦,操控情緒,比如避免不愉快的情緒、追尋愉快的情緒。

第三個層次是理性腦,操控自我意識,比如溝通、推理、換位思考、做出決定等等。

只有理性腦起作用時,孩子才能聽懂道理,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

1歲以前,起主導作用的是爬行腦,理性腦不夠發達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任何道理都是廢話。

1歲-3歲,孩子的情感腦和爬行腦協同工作,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表達,道理同樣無效。

3歲以上,理性腦逐漸發揮作用,能聽懂一些道理,但是他疲憊、饑餓、困倦時,有情緒沒有及時緩解時,爬行腦又處于主導地位。

這下我們就明白了,如果我們不管孩子什麼年齡,不管孩子處于怎樣的情緒狀態,上來就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的大腦用感性處理問題,就無法用理性接受我們講的道理。

比如,孩子總是晚睡,我們沒有搞明白孩子為什麼喜歡晚睡,沒有關注他的訴求,只是命令他、強迫他,他內心抗拒,爬行腦發揮作用,就不能理解我們講的道理。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可能「聽不到」我們講的道理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麥拉賓發現一個「73855定律」:一條資訊產生的影響力, 7%來自文字,38%來自聲音,55%來自無聲的肢體語言。

意思是說, 我們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只能聽進去7%。我們認為跟孩子講得很全面、很到位,孩子一定能照做,但是孩子並沒有聽全面,所以不會照做。

同時,孩子出現問題,我們才會講道理試圖說服孩子,這時我們往往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聲音很大、很嚴肅,臉色很差、甚至怒目圓睜。相對于關鍵文字資訊,孩子更多的是被這些不良資訊嚇到。

這又回到上面講的大腦機制問題,孩子被情緒影響的時候,爬行腦發揮作用,為了保護自己,出現不知所措、逃避或者反抗行為。

比如,我看到孩子房間很亂,就為他感到擔憂,想糾正他這一行為,忍不住數落孩子, 「你看你的房間亂得像垃圾站,找東西怎麼找,還不趕快收拾收拾」。

孩子一聽被否定、被批評,就開始心不甘情不願,反駁道 「我的房間我做主,我不覺得亂,收拾才找不到東西。」

各種不恰當的行為,導致孩子「不認可」我們講的道理

我們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往往存在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孩子並沒有接收到對他有利的資訊,所以不會認可。

強行把觀點灌輸給孩子

如果我們只是把觀點灌輸給孩子,強行讓孩子滿足我們的需求,並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孩子不同頻,孩子就不能接受我們講的道理。

比如我們跟孩子說 「好好學習,將來考好大學,才會有好生活」。孩子現在可是生活在資訊社會,知道 「360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他們也知道一些沒有學歷的人生活得也很滋潤,他會認為這個道理過時了,還拿出來講,嗤之以鼻。

反復嘮叨同一個道理

現在父母關心的幾件大事無非就是衛生、睡眠、健康、學習,只要孩子這方面出現問題,父母馬上就會重複說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耳朵都長繭了,父母還沒說話就知道要說什麼,非常反感,馬上將資訊遮罩掉。

就像孩子曾經反駁我的, 「天天就知道學習學習,還不能讓我輕鬆輕鬆了」,說得我啞口無言。每次都重複說,也顯得太沒層次了,父母的權威性也會下降。

高層次父母這樣做,管教很有效

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不聽,難道就放任不管嗎?當然不是了,父母的職責就是要管教好孩子,讓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

當我們發現講道理沒用,就要另尋他路,找到更適合的方法。發現很多高層次父母都會這樣做,試過也發現管教很有效。

第一、用遊戲等方式輕推,讓孩子從「你應該做」轉變為「我願意做」

用遊戲等輕鬆的方式,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既能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又能讓孩子釋放情緒,潛移默化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該做什麼,並且願意去做。

比如,孩子早上不想上學,肯定是遇到了什麼問題,讓他想到上學就感到沮喪。 我們要先理解孩子的感受,溫和、耐心地問出原因,幫助他解決問題。

原因一般會是作業沒寫好、被老師批評、和同學有矛盾、學習有畏難情緒,逐個幫助他解決,打消顧慮,孩子就會沒有負擔的上學。

如果孩子比較小,追問原因,孩子也表達不好,那就乾脆來個 上學遊戲

讓孩子扮演老師,家長扮演學生,再找一些玩具作為同學。用一些誇張搞笑的表情、動作演繹學校發生的事情。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孩子就能盡情地釋放情緒,說出原因,我們再幫助他解決存在的問題。

孩子的需求得到回應,情感得到照顧,障礙得到掃除,就不會再害怕上學。

第二、用直觀具體的方法啟發孩子思考,從內心認同

一些大道理孩子沒有切身感受,聽不懂,道理就是無效的。像讓孩子講衛生、注意飲食,告訴他對健康有幫助,這些習慣到多年後才有成效,孩子暫時並沒有感受到對健康有威脅,做不到未雨綢繆,所以不以為然。

我們可以用一些直觀具體的方法,以及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讓他看到、感受到後果,激發他思考,從內心去認同。

比如刷牙,我所處的那個年代並不重視,上大學的時候才發現牙齒發黃,上班的時候一忙碌就會牙疼,生了孩子後不久得了牙齦炎,腮幫子腫得很高,非常痛苦,去醫院鑽洞放藥才治好,一顆牙現在依然是個洞。

為了讓孩子好好刷牙,我就把我的經歷說了一遍,給他看了牙洞,孩子就乖乖刷牙了。因為我讓他放下了心理防線,我像他這個年齡時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扯平了。又讓他看到了實際的後果,他對未來就有了預判,有了防患于未然的意識。

第三、用行動,給孩子的大腦植入「底層命令」

跟孩子講一句道理,孩子要麼不聽,要嗎總是質疑父母,往往是因為孩子的大腦中缺乏「底層命令」。如果孩子知道一些事情就是天經地義該這麼做,不需要理由和解釋,就很容易被管教。

當孩子懵懵懂懂,腦子還一片空白的時候,植入底層命令是最好的時機,具體方法就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在這個世界混下去的基礎規則。

比如個人行為,刷牙洗臉、按時作息、均衡飲食、收拾物品、注意安全等等,3歲前就要養成習慣。只需要教會孩子具體怎麼做,幫助孩子堅持下去就好。

比如道德質量,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感恩分享等等,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跟著模仿就好。

比如學習習慣, 專心、完成作業、收拾書包等等,從上學那天起就要按照規范去做,不能因為寵愛孩子縱容孩子。

比如職業選擇,讓孩子知道每種職業將來對社會的貢獻,從小重視孩子的夢想火花,創造條件,讓孩子去追夢,孩子出現懈怠時,只需要用夢想激勵就好,無需苦口婆心。

糖果媽媽寄語:

低層次父母喜歡不停講道理,孩子卻無動于衷。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方法,可是很多父母還在做。如果你了解了大腦機制和心理學定律,相信就不會再重複無效勞動了。

高層次父母做好3件事,孩子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管教,越來越優秀。想有效管教孩子,還是行動起來,選擇更合理的方法吧。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