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跟你玩了」:在孩子交友被拒時,家長這樣做比懟回去更重要
2021/09/24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的社交圈越來越大,孩子社交的好壞,決定著他們以後能不能交到朋友,孩子們的社交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但是小朋友之間的社交非常的單純,有時候也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不管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大家都特別害怕被排斥,害怕孤獨的感覺。好在成年人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就算遇到被排擠的現象,也能用正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但是小孩子卻很單純,別人的一句「我不跟你玩了」,他可能就會難過很久很久。

可能有些家長覺得無所謂,甚至會告訴孩子,既然他們不願跟你玩耍,那你也不要跟他們玩。可是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哪有小朋友希望被孤立和排擠呢?所以,聽到這句話的孩子,內心一定特別難過,甚至還會變得自卑。

為何孩子會產生負面情緒呢?

1、自我認同感降低

兩歲之前,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他們更希望跟父母家人呆在一起,這樣更容易滿足自己的小願望。但是兩歲之後,孩子的交際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反而很喜歡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喜歡跟同齡孩子玩耍。

只是,這時的孩子自我認知提高,他們有了基本的喜惡選擇,很容易發現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而且現階段的孩子都比較敏感,若是成為被排擠的那個,那孩子的認同感就會降低,感覺別人不喜歡自己。

2、擔心沒有朋友

孩子的交際范圍有限,要麼在社區內玩耍,要麼在幼稚園玩耍,身邊的朋友也總是那麼幾個。一旦被別人拒絕的話,那就意味著沒有玩伴,只能自己孤單的玩耍。單從心理上來說,大多數孩子都會接受不了。

甚至,還會傻傻的跟在別人身後,想要得到他的認可和接納,然後再重新一起玩耍。相信此刻,孩子內心一定很卑微,迫切的想要去討好別人。

看似輕飄飄的一句話,卻已經深深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安慰和幫助,面對同伴的拒絕,他們有些無措。若是在父母這裡得不到幫助,那孩子可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乞討」友情,以至于最後變成討好型人格。

所以,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真的特別重要,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當然,這也是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機,就算他們年齡小,但是很多認知卻可以在此刻灌輸給他們。比如說:堅持做自己,沒必要討好別人;再比如說:每個人表達思想的方式不同,沒必要放在心上。

面對孩子友情路上的挫折,家長該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呢?

1、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被拒絕已經很難受,作為最親的人,此刻應該給予他們溫暖。耐下心來去傾聽孩子,最好將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收起來,讓他知道這是人生常態。被拒絕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太介懷這樣的事情,要不然自己就會變得很不開心。

聽聽孩子的內心感受,看看他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情。要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討厭,凡事發生總是有它的理由。

2、父母不過多參與

聽到孩子被排擠的那刻,很多父母就忍不住暴脾氣,甚至揚言要去找其他小朋友。試問,兩個孩子的之間的問題,父母為何要去插手呢?況且,孩子的世界沒有那麼複雜,可能此刻不想一起玩耍,但下一刻說不定就會和好。

所以說,父母不要過多的去參與孩子的生活。若是覺得他受了委屈,那就及時的開導,並且給予關懷和鼓勵。記住,孩子的人生之路還很長,他需要獨自去面對很多事情,父母不應該代替他們出征。

父母要引導孩子有技巧的融入團體,並不代表沒有底線的順應團體的要求,也不要讓孩子用物質等方法去社交。在教孩子交朋友的同時也要告訴他「社交底線」,告訴孩子我們無法討好每一個人,融入到集體中並不意味著要改變自己。

讓孩子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學會與別人正確相處,並不是一味的退讓,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