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1點,看了女兒朋友圈發佈的9張漫畫,我再也睡不著了
2022/02/17

教育孩子,從審視自己開始。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行為的映射。

上週五,淩晨1點,突然刷到了一條女兒發的朋友圈:

「眼淚好像不是很聽話,它總是莫名出來。」

字裡行間滿是委屈和傷感。

我愣了幾分鐘,正當我想評論些什麼,卻發現女兒已經刪除了這則朋友圈。

我走到女兒臥室門口,敲了敲門,輕聲問了一句「寶貝,睡了嗎?」,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但我卻睡不著了。

在網上搜了一圈她發的那組圖片,原來這是一位名叫Mimi N的日本插畫師的作品。

這位畫師筆下的主角都是和我女兒年紀差不多的中學生。

她們看似乖巧、天真。

實際上卻在經歷著不為人知的語言暴力、唯成績論、抑鬱症等等的傷害。

看到這些,我的心頭湧上一種強烈的似曾相識的感覺,腦海裡也不斷閃現著我與女兒相處過程中的種種畫面——

人生不是考試 很多時候沒有標準答案

記得女兒小時候,是很喜歡畫畫的:

藍色的太陽、紅色的草地,還有飛在半空中的貓熊。

可每次女兒興沖沖地拿給我看,我總會一板一眼地糾正她:太陽應該是紅色的,草坪明明是綠色的,大貓熊沒長翅膀怎麼能飛呢?

久而久之,女兒便很少動筆了。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哪裡有什麼「標準答案」呢?

雪化了以後,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春天。

父母的使命,就是理解和悅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是關注並呵護孩子的需求,並允許他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敢于成為自己的勇氣。

所有的刀子嘴,都是刀子心

有一回,我發現女兒的作業寫得很馬虎,計算錯誤隨處可見。

一氣之下,把她的練習冊撕了,並氣衝衝地說:

「寫成這樣還寫個屁。

從明天起,你也別去上學了,真不知道怎麼生出你這麼個東西!」

到了晚上,我去女兒房間給她蓋被子,她卻突然被驚醒,抱著我嚎啕大哭:

「媽媽我錯了,你別再罵我了好不好?」

這一刻,我才意識到:

原來父母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或是隨口一說的評價和結論,帶給孩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往往比肉體的傷害更加劇烈。

後來,我還看到哈佛醫學院一位教授的研究,他發現:

那些長期經歷語言暴力的孩子,不僅會 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懦弱

他們的大腦結構甚至都會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智力。

實際上, 刀子嘴的父母,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只有那些善于欣賞和鼓勵的父母,才能給予孩子蛻變的底氣和動力。

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 不是學習成績

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對自己說:

我不要求我的孩子次次考第一名,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就好。

可惜,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我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反而把成績和分數變成了衡量她的唯一標準。

為了達到我的期待,女兒週末、假期也足不出戶,整天窩在家裡看書。

小小年紀,就架上了一副眼鏡。

後來有一次,學校開運動會。

班主任為了鼓勵女兒多運動,給她報了一項百米賽跑。

沒想到女兒因為長期缺乏鍛煉,才跑了沒幾步就摔倒了,磕得滿嘴是血。

心疼女兒的同時,我也不禁反思:

一個沒有強健體魄的孩子,即便學習再好,也不過是個脆弱的學習機器。

學校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一片天地。

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獨立自主的能力,願意為之全力以赴的熱愛,才是我們最應該給予孩子的禮物。

父母吵架,最大的輸家是孩子

有陣子,我和孩子爸爸經常因為一些瑣事爭吵。

可奇怪的是,也正是那段時間,原本乖巧、懂事的女兒,突然變得極端又叛逆,甚至還上演過幾次離家出走的戲碼。

為此,我心累不已,覺得女兒一點都不知道體諒大人。

但閨蜜卻一針見血的指出:

「真正‘不懂事’的是你們大人。

在孩子看來,只有自己出事了,父母才能齊心協力、不再吵架。」

心理學家海靈格說,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

當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甚至會主動去做一些自我傷害的事情,讓父母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以拯救父母的關係。

了解了這一點後,無論是爭執也好,矛盾也罷,我都不會忘記告訴女兒:

這不是你的錯,我和爸爸還是會一如既往愛著你。

壓倒駱駝的 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

平時,我總覺得女兒有些「小心眼」:

不就是當眾批評了她幾句嗎,至于要死要活嗎?

不就是冤枉了她一次嗎,至于不吃不喝嗎?

不就是一氣之下摔了她心愛的玩具嗎,至于對我不理不睬嗎?

可事實上,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小,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恰恰是平日裡那一樁樁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日積月累,最終徹底擊潰了孩子。

更讓孩子痛苦的是,直到自己防線坍塌的那一刻,父母卻還在斥責他:

「這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真差,一點小事就不行了。」

卻忘了,孩子的崩潰不是一瞬間的衝動。

而是因為忍了很久,終于繃不住了。

抑鬱症,是好孩子才會得的病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一則調查:

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而鄉村兒童的抑鬱檢出率更是達到了25.2%。

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時,我不禁感歎道:

「你說好好的一個孩子,怎麼說抑鬱就抑鬱了呢?」

朋友是學心理學的。

聽了我的疑惑後,她卻說:

「正因為是好孩子,才會得抑鬱症。」

表面上,他們省心、優秀、努力、上進、自律。

可與此同時,他們也是最嚴厲的自我懲罰者:一旦發覺自己達不到父母、老師的期待,他們就會瘋狂地攻擊自己。

直至,向抑鬱與黑暗繳械投降。

為了防止孩子被拉入自傷的黑洞,為人父母真正要做的,就是讓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而不是暗礁險灘;

是要陪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病態式的忙碌 比無所事事更可怕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和我一樣,愛做計畫表,恨不得每分每秒都給孩子安排了任務。

看著孩子完成了很多工,才覺得他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可實際上,這種行為正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正如《專注力:心流的驚人力量》一書中指出的,專注其實是一種能量。

而頻繁地切換任務、長時間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沒有目標等,都會讓能量迅速耗盡,從而難以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慢一點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看不得孩子閑下來。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

「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你要聽話」

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以前,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可後來,我才發現,表面乖巧懂事的女兒,內心早已是傾盆大雨:

有人欺負她,她不敢反擊,因為她怕與別人起衝突;有人向她索要東西,她也不敢拒絕,因為擔心讓別人不高興。

看著女兒經常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的樣子,作為母親,我既心疼又後悔。

這時候,我在書裡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每個孩子的天性裡,都有攻擊的欲望和掌控的欲望。

那些看似「不聽話」的孩子,遇見想要的東西,他們總是沖上前爭取;

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他們也敢于大聲說「不」。

也正因如此,他們這一生才能比聽話的孩子活得更灑脫、肆意。

原來,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不用乖巧懂事來限制孩子,而是保留了他們偶爾「任性」的權力。

童年,才是整個人生的「研發部」

生物學家發現, 童年越長的物種,智商也就越高。

而在所有生物中,人類擁有最長的童年,所以,我們是最聰明的物種,也在進化中成了世界的主人。

但一直以來,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所做的,卻是在剝奪孩子的童年:

「雙減」前,給她報這樣那樣的輔導班;

「雙減」後,又給她佈置做不完的試卷,送她學各種各樣的特長。

殊不知,為人父母,最難的不是逼孩子成為矛,讓他在競爭中廝殺;

而是成為他的盾,為他擋住呼嘯而來的焦慮和壓力。

給孩子一次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她的想象力才能插上翅膀;

給孩子一點堆雪人的時間,她的動手能力才能與日俱增;

讓孩子在同齡人的歡笑中成長,她才不會失去與別人相處的能力……

漫長而美好的童年,才是人生真正的「研發部」。

想要讓一個孩子擁有非凡的創造力,探索的勇氣,和獲得幸福的能力,父母最應該做的,正是守護他的童年。

有人說:

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前進三步,後退兩步,再前進五步,又後退三步的過程。

我相信,做父母也是如此。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大家都是在一路曲折一路探索中,陪著另一個生命感受破繭成蝶的力量。

而在此期間,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高高在上的老師。

更是一個能俯下身,給予孩子愛與信任的朋友。

所以,無論何時,都請記得告訴孩子:

「親愛的寶貝,我不比你更勝一籌。

除了愛,我什麼也給予不了你,也請你多給我點時間,讓我學會愛你。」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