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愛「催」的父母該留神
2020/11/05

上次開新學期家長會,有位媽媽說,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催睡覺,都要經歷一場怒吼。還有人說,不督促孩子,孩子就無法好好吃飯,很墨蹟。

在座的家長都表示感同身受。

環顧自己的生活,似乎也存在不少「催促孩子」的聲音。前幾天,女兒還跟我打小報告,說爺爺早晨送她去幼稚園時,喜歡催她,她覺得很煩。

我問過女兒,既然不喜歡爺爺催促,為什麼不自己動作快一點?

她給我的回答「 我已經很快了」。

對於這個回答,我有去觀察,發現她說的是真實感受。

我注意到,女兒早晨洗刷完畢後,出門的時候,爺爺會開始催促她:「快點快點,走了」「走了走了要遲到啦」「快穿鞋子」「快點快點電梯要來了」,這時候她的情緒就有些炸毛。

我注意到,在爺爺催促她穿鞋、出門時,其實她有在做這些事, 只是動作很慢。比如穿鞋,她穿一隻鞋是先拿一隻,蹲下來慢慢穿;穿好之後再拿另一隻。這個過程大概需要1分鐘。

1分鐘穿鞋子,對於一個大人來說是非常慢了。我試過穿一雙鞋子,大概也就是10秒以內吧。應該絕對部分成人是忍受不了花1分鐘來穿鞋的,尤其是早晨要趕著出門。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呢,1分鐘的穿鞋速度已經很快了,她們手腳的靈活度趕不上成人。

孩子和成人做事的節奏是不一樣的,不論是從生理差別還是智力認知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孩子很難像成人一樣,控制住時間的分配和做事情的節奏。

比如說早晨,成人聽到鬧鐘可以立馬起床,而孩子可能需要先從熟睡中慢慢適應,才開始慢悠悠地起來。

如果用成人的做事標準衡量孩子,他們基本上很難達到我們的期望。

▲大部分父母都有催促孩子的習慣

在這方面,日本教養雜誌《AERA with Kids》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 有高達80%的父母每天多次對孩子催促「快一點」,頻繁催促的頻率集中在早上出門時、晚上孩子寫作業時、收拾玩具時、洗澡時、睡覺時……看看,說中你了嗎?看來,天下孩子一樣「磨」,天下爸媽一樣「催」。不過,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會帶來負面影響。

▲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1、父母經常催促,會增加孩子未來的焦慮隱患

些少的壓力是有積極作用的,但頻繁和較多的壓力,會促進身體可體松的分泌,抑制孩子的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還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值得一提的是,壓力也常常是兒童焦慮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父母催促孩子快一點時,往往伴隨著怒吼和指責,這又加大了孩子內心的壓力和焦慮。

我們很多父母會擔憂咬指甲的孩子焦慮,但我們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增加孩子們的焦慮。難怪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遇見一些焦慮的孩子:

無論是閱讀繪本還是玩玩具,甚至是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經常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們頻繁地發怒或摔玩具,甚至打其他孩子,唯獨不能靜下來沉浸於玩具和玩耍中。如果父母問他們怎麼回事,他們自己也答不出所以然。當他們上到幼稚園,他們可能會緊張地遠離人群,或者若無旁人地在課室走來走去,並且常常莫名其妙地生氣……這些便是孩子焦慮的表現。

2、父母經常催促,容易養成孩子馬虎、不思考的習慣

小朋友的成長,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但由於心智的限制,年幼的孩子思考起來會比較慢,也需要更多的時間。雖然慢,卻很有必要。因為會思考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思考,這是大腦神經元「用進廢退」的原則。這也是有些孩子擅長思考,而有些孩子不擅長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說有一位名叫馬歇爾·福柯的足球後衛,從小喜愛思考,他也把這種思考的習慣用在了足球場上。他經常能準確地判斷出球場上的球員要做什麼,接下來還要做什麼,據說準確率奇高。我料想他小時候思考時沒有爸媽頻繁催促的打擾。所以,懂得思考,其實是一種能力。

而父母經常性頻繁的催促,會打斷孩子這一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從小丟失思考的能力,至少也是不能專注地思考,繼而可能會帶來做事馬虎的習慣。舉個例子,當一位小朋友在系鞋帶時,他一邊系一邊思考為什麼鞋帶是這樣纏繞的,鞋子上的幾個洞洞真有趣,還有鞋子上的顏色真鮮豔……等問題。當他聽到媽媽焦急的催促時,便匆忙停止,為了更快地滿足媽媽,他可能乾脆連鞋帶也不系了,而是胡亂塞在了鞋子裡……馬虎的壞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3、父母經常催促,還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拖拉,但他們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長和解決問題。父母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可能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簡言之就是放棄努力和嘗試,什麼也不做。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我分享過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他5,6歲時,跟自己的爺爺學做飯。他印象中小時候的米粒裡很多小石子,他便想把米粒裡的小石子都挑掉再洗,但他的爺爺一直在旁邊催「快一點,你能不能快一點?你這麼慢,等你做好飯,我們都被你餓死了……」洗米時也不停地催「快一點快一點」,生火時也是一聲聲催「快一點快一點」……結果因為過於著急,他不僅把碗摔了,自己的手指也燒傷了。從此,他抗拒做飯,如今30多歲仍舊不想學做飯。 他說:「老被催促,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那一聲聲催促,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無能……」

「磨」、「慢」、「拖」,常常是小朋友幼年時期的做事特徵,在前面提過,小朋友的成長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另外,年幼孩子做事,也需要滿足好奇心的探索,這也需要時間;除此之外,幼齡孩子還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最後,小孩子還缺乏時間觀念。

從兒童的時間概念的發展來看,6歲的孩子才知道確定的時間以及大概知道時間的長度,比如他能感知10分鐘是多長……

▲所以,年幼孩子的拖拉磨蹭是普遍情況,父母該如何應對?

1.——預設「時間計畫」是合適的做法。提前給孩子預設時間,比如15分鐘後要出門,否則時間不等人,媽媽也不等人,後果孩子自己負責。父母儘量在等待孩子時,不要催促,更不要頻繁地對孩子說「快一點快一點」。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控制情緒是關鍵。當父母理解孩子們的磨蹭是普遍的,並且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才能以平靜的情緒對待孩子們各種「磨」。畢竟天下孩子一樣「磨」,但爸媽可以「不催」。當孩子多次品嘗到錯過時間的「滋味」,會慢慢地進步的。

2.另外,我們需要有意識的把「快點快點」換成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催孩子,覺得只要我們催的急一點,孩子就能馬上去做。其實不然,可能我們一聲聲的「快點快點」,正在掀起一場孩子的情緒風波。

我們希望孩子快點完成什麼事,就直接告訴他。

比如穿衣穿鞋,我們就直接把衣服鞋子遞給他們,「來,穿鞋or衣服了」。

不催,直奔主題才是最快的,說十句「快點快點」,都不如你直接過去告訴他做什麼,怎麼做。這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穿,是在指導他快速自己完成穿戴。

如前所說,孩子喜歡墨蹟是因為時間節奏認知不一樣。對於時間的認識,我們也需要讓孩子學會,至少學會認識時針和分針。他知道了大概的時間概念,才能跟上我們的節奏,知道我們口中說的時間緊迫。

當我們溫和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的時候,只要孩子有能力,他們都是樂意配合的。

如果沒有,那一定是他沒有能力完成那件事。若是這樣,催促並不能使得孩子快一點,不妨就留出一些時間給他磨蹭吧,等他能力足夠時自然就快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