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溝通!放學後的10分鐘,利用4個小問題,讓孩子更優秀
2020/12/08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而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

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也帶有使命感,背後同時傳遞給孩子某一種人生態度。

那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自覺主動地分享一天的生活,重拾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呢?

答案是, 放學後的10分鐘,利用幾個小問題,和孩子做一次誠意滿滿的交流。

01

「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很多媽媽在孩子放學回家後,都會問孩子一句:「今天學到了什麼?」

可是他的媽媽每天問他的卻是:「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伊西多·拉比認為,正是媽媽的這個問題,讓他養成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的好習慣,也才能獲得今天的成就。

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 我們只需要順勢引導孩子發問、思考,也許這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敲門磚。

類似的例子還有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教育傳統。

猶太兒童在13歲時要舉行成年禮,都會被問到:「你有什麼問題?給我們一個好問題, 好嗎?」

甚至在猶太人看來,每天不提出新問題的人,是沒有資格睡覺的。

鼓勵孩子踴躍提問,其實一直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點。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愛問為什麼。

所以 每天和孩子聊聊,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比任何學識都有用。

02

「你和同學們相處得怎麼樣呢?」

孩子的世界,學校亦是小江湖。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是瞭解孩子的最好方式。」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老師告訴媽媽,孩子太內向了,在學校不和別人交往。

媽媽卻反駁:「學生就是要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在她的眼裡,兒子就是考高分的機器,唯一的任務就是考個好成績。

忽視孩子真實交友情況的媽媽,連兒子在學校被孤立了也不知道。

最終,孩子走向了另外一個充滿罪惡與血腥的圈子,自己壞了,家庭也毀了。

父母不教,孩子不懂,一個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在公開場合都會充滿了壓力和孤獨感。

同時,孩子也更容易為了贏得同齡人的認同,而被「毒友誼」所吸引,陷入不良的小團體。

放學問一問,孩子與同學相處得如何,密切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減少孩子受欺負不敢言語的情況,更是保護孩子不誤入歧途。

03

「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説明的嗎?」

這句話其實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我很關心你。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在學校的時間越來越多,需要父母的陪伴也越來越少。

父母對孩子在白天在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孩子也不願意主動和父母進行交流。

如果僅連晚上一起在家的時間,都沒進行好好的交流,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緊張。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也需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其實一直關心你。

第二層意思是不要太依賴別人。

很多父母保護孩子的方式就是,幫孩子解決那些已經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難題。

但在這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得到的不是保護,是依賴,是溺愛。

父母永遠是孩子堅強的後盾,指的是父母教孩子怎麼做,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替他們做。

所以請告訴孩子:

獨立,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也是他們將來面對困難的勇氣。

04

「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這個問題背後想要傳遞的教育觀,其實是 不要吝嗇給孩子鼓勵。

很多父母,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話一到嘴邊,就變了味。

孩子期末考得不錯,本來是想激勵孩子奮進,一開口卻變成「有什麼好驕傲的,你能保證下次還是第一名嗎。」

在這樣嚴厲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隔閡越來越深。

所以, 想要改善親子關係,就從好好說話,多鼓勵孩子開始。

即使孩子只是告訴你,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是小紅花的時候,也請不要不屑一顧,給他一個鼓勵的話語。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因為得到親近人的認可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不斷前進。

一個得到鼓勵的孩子,會更加容易肯定自己,也更有信心去接受未知的挑戰。

不試著鼓勵孩子,你永遠也不知道孩子能有多優秀。

獅獅媽有 話說:

孩子的差距,往往就是放學後回家的這10分鐘決定的。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也會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所以, 不管父母再忙,也請每天花10分鐘和孩子聊一聊,分享一天的喜怒哀樂。

在孩子開心時,和孩子分享快樂,在孩子受挫時,給孩子一個擁抱。

願每位父母,都能做一盞智慧燈塔,照亮孩子前進的道路!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