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娃,通常來自于「這3種」家庭
2021/12/29

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永遠親近自己,什麼都告訴自己,很多家長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可能小時候很依賴父母,但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可能就和父母不親近了,甚至和父母產生了距離感,有時候十天半個月都不會和父母聯繫。

黃女士有一個正在上初二的女兒,女兒小時候,非常依賴黃女士,晚上睡覺都要和媽媽一起睡,每天黏著黃女士講幼稚園裡發生的事情,但是伴隨著女兒逐漸長大,黃女士發現,女兒跟她逐漸不親近了,在家裡女兒經常拿著手機玩自己的,黃女士問問題也是愛答不理的。

女兒讀的是寄宿制中學,去了學校之後,女兒更是十天八個月不給黃女士打電話,就連微信也是需要生活費的時候才發一條,黃女士覺得很委屈也覺得不理解,為什麼女兒跟自己不親近了呢,她很想了解女兒的狀況。

這天黃女士接到了妹妹打來的電話,妹妹表示侄女昨天給她打電話了,還給她說了自己學習的壓力,聽到這話的黃女士心裡五味雜陳,為什麼女兒有心事寧願告訴小姨也不告訴自己,分明自己才是她的媽媽呀。

週末,女兒回到了家裡,仍舊是那副沉默的樣子,黃女士實在是忍不住了,她問女兒,為什麼有壓力不告訴自己,女兒很不耐煩的回答她:告訴你有用嗎,你除了罵我,還會做什麼。

聽了女兒的話,黃女士懵了,她不知道事情為什麼變成了這樣,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和女兒重建關係,讓女兒依賴她。

現實生活中,像黃女士女兒一樣的孩子有很多,到了青春後,他們便減少了和父母的交流,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依舊和父母親近,有網友表示,女兒每天都要跟她打電話講述學校的事情,有壓力也會告訴她。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作者阿黛爾.法伯,做了不少測試,也組織了很多家長交流會。 研究發現,孩子與父母關係的親疏,並不在于年齡,而是溝通方式。並且,這種長大後還和父母親近的孩子,通常生活在這三種家庭中。

一、父母思想開明的家庭

為什麼90後的父母容易和孩子成為朋友,因為他們思想開明,老一輩的父母大多會約束孩子,用自己的保守思想培養孩子,不讓孩子做這做那,也不尊重孩子的選擇。

90後的父母就不同了,他們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時也會支援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樣的家長孩子當然會和他親近。

換位思考一下,當你提出來要做什麼的時候,父母直接不同意你做,你下次還願意告訴他們你想做什麼嗎?

二、平時經常表揚孩子的家庭

小孩子是很好哄的,有時候你的一句鼓勵就能讓他們眉開眼笑,正在上一年級的小番茄數學考試不及格,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在學校哭了好久,回到家裡,媽媽詢問她發生了什麼,孩子支支吾吾的告訴媽媽,數學考試不及格。

媽媽看了看卷子告訴小番茄:題好難哦,我們小番茄不會做很正常,然後耐心輔導孩子每一個題,孩子聽明白了之後,媽媽就告訴她:小番茄好棒,這麼難得題都做出來了,孩子聽了媽媽的話之後,眉開眼笑,一天的壞心情也就沒有了。

同樣是家長,小土豆的數學也沒有及格,媽媽看到小土豆的卷子非常生氣,告訴孩子:你就是個豬,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有你這樣的小孩太丟人了,聽了媽媽的話,小土豆淚眼婆娑,拿起卷子走進了臥室。

我們可以想想,小番茄和小土豆長大之後,哪個會跟媽媽的感情好一些,自然是小番茄,家長要學會鼓勵孩子,孩子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鼓勵他們,在他們失敗的時候鼓勵他們,而不是在孩子脆弱的時候火上澆油。

三、多和孩子交流溝通

聰明的父母總是善于與孩子進行溝通,青春期的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作為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聊天,幫助他們塑造自己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塑造孩子,要了解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的角度上換位思考,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你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孩子便會把你當成朋友,有什麼心事也會告訴你,長大後自然也會跟你親近一些。

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媽媽非常高情商的說了一席話:朋友們都去了,但是你卻去不了,這樣確實不太好,媽媽也希望你可以去,但是醫生要求你休息,一直到好了為止。

媽媽的話告訴孩子,並不是媽媽不願意讓你去,而是你的身體狀況不允許,孩子聽到媽媽的話,肯定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有的家長只會很凶的說:你別去了,認為孩子不懂事,這樣的家長只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要想和孩子一直親近,就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處。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