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越上進,孩子越優秀
2021/12/08

01

前段時間,一部名為《出路》的舊紀錄片又火了。

導演用6年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結果發現,階層越低的孩子,越在苦苦掙紮。

但他們的大多掙紮都毫無意義,因為父母有可能會斷了他們的前途。

一個叫馬百娟的孩子,生活在中國有名的貧困縣,家裡一年開銷只有幾千塊。

當父親得知攝製組花300元租車拉設備時,十分生氣,說那是他們家一個月的開銷。

女兒馬百娟很愛學習,她想考上北京的大學,更想通過讀書改變 命運,到城裡去多掙錢。

3年後,攝製組重回舊地,卻發現15歲的馬百娟已經退學,再後來,更是與表哥結婚生子。

她父親並不想讓女兒讀書,他始終覺得,女娃娃以後是別人家裡的人。

「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反正她長大之後就要靠她老公。」

馬百娟的悲劇,可以說是貧窮的悲劇,更可以說是她父母一手造成的。

明明有讀書的機會,有改變命運的可能,但她父母思想閉塞落後,只想讓女兒嫁人生子。

生長在那樣的家庭中,眼見著父母一點點地認命,怎能教孩子改變命運?

而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很多,哪怕在生活上並非貧困潦倒,但在教育孩子上依然一塌糊塗。

02

白岩松說過:「打麻將的父母,教不出上進的孩子。」

他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少要承擔51%的責任。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在自己進步?

總是抱怨孩子不進步,然後把責任全部歸咎于社會和教育的問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學校與社會主要起輔助作用,家庭和父母才是主力軍。

父母的手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北宋文學家蘇洵成家後,意識到自己不能再碌碌無為了,于是在27歲那年發憤讀書,希望給孩子做好榜樣。

可惜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自小頑皮,並不愛讀書,蘇洵無奈之下改變了教育方式。

他在孩子玩耍時,故意躲在角落裡讀書,看到孩子來了,刻意地將「書」藏了起來。

兩個孩子十分好奇,以為父親瞞著他們讀什麼好書,于是趁父親外出時把書「偷」出來認真閱讀。

慢慢地,蘇洵給孩子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更讓他們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終成一代名家。

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模仿父母而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想向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首先要先向自己提要求,只有自己做得好才能讓孩子學得好。

03

優秀的父母,未必能養出同樣優秀的孩子。

但上進的父母,一定能教導出比他們更優秀的孩子。

因為父母上進,本身就是一種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更是對孩子言傳身教的正面教育。

去年隔離在家,許多家長都抱怨孩子難教,乾脆甩手不管。

但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家長,從不會抱怨,而是「迫使」自己做孩子的榜樣。

曾有一位49歲的爸爸,自學8個月順利通過了法考,令人欽佩。

他說,他只是為了跟學法學的女兒有共同語言,將來能夠指導她的就業。

而他妻子也不是等閒之輩,本科學習電腦專業,卻跨專業考了CPA。

他們一家都很愛學習,平時很少玩手機、看電視,常常一家人圍在一起學習,桌子上就分別放著各自的學習材料。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女兒如雨後春筍般吸收養分,表現得越來越優秀。

本科就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法律卓越人才班,大學期間獲得多次國家級獎學金,現在已經被推免到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所以說,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于: 父母越上進,孩子越優秀。

當父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人生不斷追求,自然會給到孩子源源不斷的正能量與動力。

良好的教育可以喚醒生命,父母的積極與努力,可以塑造出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04

孩子為什麼要努力?

因為不努力,就無法進步,註定會被其他人趕超。

在這個人人爭先的時代,努力不只為了超過別人,更為了在這個競爭殘酷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那麼,孩子的動力來自于哪裡?

來自于父母,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懂得該如何努力;

來自于家庭,是家庭的積極氛圍讓孩子樂意去堅持努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教育不是長輩的斷然命令和晚輩的恭順服從,而是長輩和晚輩參與其中的緊張和複雜的共同精神活動。」

父母與孩子,從來不是上下級的從屬關係,而是肩並肩的戰友關係。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要做好孩子有力、有效的助攻,調動起他所有的正能量和積極性。

我們會遇到無數「敵人」,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和孩子共同「禦敵」,方能百戰百勝。

這是教育的過程,更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奮鬥、共同成長的過程。

蘇軾在《三槐堂銘》中寫道: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和睦的家庭,能夠經久不衰,熱愛學習的家庭,擁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一個家庭要和睦,要有文化內涵,還要奮鬥不息,給予孩子綿綿不斷的精華和元氣。

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未來一定會閃閃發亮。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