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犯錯,孫儷竟然獎勵他?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這樣懲罰孩子
2022/06/14

孫儷發了一條微博,引發7萬人點贊。

她說,平時她會規定等等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游戲。然而,在上周的一個下午,等等偷偷的玩了。

事后,他懷著忐忑的心情跟孫儷說:「媽媽我要告訴你一件事,你不要說我好嗎?你不在的時候,我玩了會游戲……」

聽完孩子這句話,孫儷本可以嚴厲地斥責他,但她沒有,反而很開心的和他說:等等因為你的誠實,我現在要獎勵你再玩20分鐘。

等等聽后驚呆了,開心得不得了。

很多網友看到孫儷的做法后,紛紛投來羨慕的眼光:

是啊!當看到孩子犯錯,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責罵孩子,逼孩子認錯。

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一味的責罵只會傷害孩子,讓孩子感到害怕,戰戰兢兢,變得畏首畏尾。

孩子不僅沒有從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父母也喪失了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

懲罰孩子,是一門藝術。

當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以理解的態度看待他的所作所為,最后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每個孩子,都少不了犯錯

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起來的。沒有犯錯,也就沒有成長。

如果人生一定要犯錯,請讓孩子在童年犯錯。童年的犯錯成本最低,但價值最高。

昨天,女兒灑水的事情,讓我感觸頗多。

中午吃飯的間隙,我給她倒了一杯水,以防她口渴的時候喝。

沒過一會兒,她把水端了起來,但并沒有立即喝掉,而是嘗試把水從杯子里倒碗里面。

由于做法不熟練,水沒倒成功,瞬間灑的桌子上到處都是。

當時我和家人在聊天,正好瞥見了這一幕。因為對她的「失誤」早已習以為常,于是我又倒了一杯水給她。

誰知她在重復「倒」的動作時,又把水灑了。

這時候,我心里有點生氣了。但看到她一臉無辜的樣子,還是強壓怒火,指著水杯問她:「西西,是想把水倒碗里,媽媽幫你一下好嗎?」

她看著我,點點頭。最后,在我手把手的教了一次后,她終于學會了,第一次成功后,還不忘歡呼一下。

事后我心里想,幸好當時沒有責罵她,不然就會阻止她這次探索,也許近段時間她都不會再嘗試這樣的動作了。這對于她的成長來說,算得上是一次小損失!

《優質父母教養指南》中說道:

孩子看上去是犯錯誤,但實際上,那是他們自我探索的結果。或是想要滿足自己短淺的欲望和需求。

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才學會成長。

所以作為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而是要引導孩子在每次犯錯中,學會面對自己的行為,懂得責任和擔當。

讓每一次犯錯,都成為教育的絕佳機會。

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起嚴厲懲罰,

讓孩子「認錯」最重要

記得在《爸爸去哪兒3》中有個環節,夏天和大俊被分到一組,要保護冰淇淋不被別人吃掉。

孩子本來就是個小饞貓,最終他們沒能抵擋住胡軍的誘惑,吃掉了冰淇淋。

夏天吃完了很坦然,她很大方地向村長承認錯誤,說冰淇淋被自己吃掉了。

但大俊卻害怕的找個地方躲起來,不敢面對。

即使隔著屏幕,也能感覺到大俊犯錯后內心的惶恐和不安。

果不其然,當林永健知道大俊把冰淇淋吃掉后,很嚴厲地批評了他,甚至還恐嚇他:「爸爸不管你了,你自己考慮考慮!」說完,丟下他,自己上樓了。

這還是在節目中的做法,讓人不由得會想,如果是在生活中,林永健的嚴厲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并不是說林永健不愛孩子,只是他沒有意識到嚴厲教育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孩子一旦犯錯首先感受到的是害怕,手足無措。而不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想辦法努力改正。

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就是逃避問題和看父母的臉色行事。

最好的懲罰方式,不是嚴厲教育,而是讓孩子能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發自內心想要改正。

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廣為人知。

在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一天,在校園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并令這位同學去自己的辦公室。

在外了解完情況后他回到辦公室,看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

便掏出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

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已泣不成聲:「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最后,陶校長又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陶校長在不動聲色中,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勇敢地承認錯誤。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懲罰絕非只有嚴厲這一種,有時積極的與孩子共情,設身處地地從他的角度著想,或和言良意地引導,反而更能引起孩子反省,也更有力量。

所以看到孩子犯錯,不要一上來就吼孩子,而是要從孩子的行為出發,探知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基于事實,找到一個合適的懲罰方式。

既不傷害孩子,還讓他長了記性。

想讓孩子少犯錯,

父母以身作則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作家珍妮·艾里姆說: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當父母以身作則做的好,孩子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鐘南山,是我國醫學界的「定海神針」,然而他卻說:「在我的生活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父親。」

鐘南山出生于醫學世家,他的父親鐘世藩是我國著名的兒科專家。

鐘世藩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

下班后,經常會有人上門來找看病,他總是認真地給人看。如果孩子太小,他還會上門出診。

看到父親這樣做,救死扶傷的愿望便在小鐘南山的心里生根發芽了。

而鐘南山的醫學啟蒙,還要從父親自創兒科病毒實驗室開始。

那時候,在沒有科研經費的前提下,父親省吃儉用,買來幾百只小白鼠做病毒研究。每天都要幫父親喂小白鼠的鐘南山,從中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醫學很嚴謹,必須通過實驗論證,要講究實事求是。

正是父親這種盡責又務實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鐘南山,讓他在醫學的道路上,也把實事求是的精神一路走到底。

無論是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役中,還是面對今年的新冠肺炎,都積極投身進去,成為一個領軍人物。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未來長成什麼樣,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犯錯,殊不知,是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榜樣。

孩子不僅不聽,還玩得越來越起勁。他會想:你在玩,卻讓我學習,憑什麼?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想讓孩子學的好,父母就要用身體力行去喚醒孩子的內心,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下,讓孩子慢慢變好。

一個孩子在成長時,犯錯是必不可少。

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處理態度。不要讓你的嚴厲嚇到孩子,而忘記改正錯誤;要多用愛和耐心引導孩子,正視錯誤,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父母,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助推器,父母做的越好,孩子才會越好。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