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個故事告訴你:未來最有出息的孩子,都來自這幾種家庭
2022/03/09

身為家長,最頭疼的,莫過于凡事都要推著孩子往前走。

做作業,興趣班,吃飯,睡覺,起床……

不推孩子就不走,一推孩子就反抗。

但是,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對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不但不用父母催,還反過來推動父母支持,這群孩子就是紀錄片《小小少年》裡的主人公們。

從沒想過,小小的孩子竟也會如此執著地追夢?

比如,一個9歲孩子,竟會說出「音樂就像生命一樣陪伴著我」的話。

《小小少年》跟蹤拍攝了5位癡迷于自然、科技、藝術、運動等不同領域天賦異稟的孩子,記錄他們與眾不同的成長故事。

看完這部紀錄片, 你會疑惑 當孩子癡迷于一件事, 會爆發出怎樣的能量?

更值得父母思考的是, 這些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強大力量追求夢想?

內驅力讓少年拼盡全力

「城燈熄滅,不見枯葉蝶,只聞聽扇翅麻雀。

城巷蘭樓,底有花珠簾,亭外牡丹何時開……」

你不會相信,這是一位孩子創作的中國風歌曲《逸》,在背誦了一暑假的古文後,他寫下了這首歌詞,表達自己對自由自在的嚮往。

他就是《小小少年》裡的音樂神童——王爍然。

王爍然6歲學鋼琴,到10歲,已經可以演奏多種樂器,尤其擅長即興創作和改編。

和其他需要被父母強迫練琴的琴童不同,王爍然深刻地理解了熱愛的含義,他從來都是自主學習和音樂相關的一切。

即便受到非議,也一點都不會動搖他對音樂的熱愛。

他彈鋼琴手速很快,很多人質疑他是假彈。

他寫的《逸》歌詞,被認為是作假。

記者問他:

「這些評價會影響你學音樂嗎?」

他搖頭:

「不會不會,他們罵我,我不會在意的。

音樂給我帶來快樂,我覺得生命離不開這種東西。」

把愛好當作生命來熱愛的孩子,不止王爍然一個。

「追風少女」李蓮怡娜,8歲學騎車,12歲成為職業摩托車手。

職業越野摩托車圈,女車手少之又少。

畢竟,這是十分危險的項目。

車輪滾滾,渾身泥濘,連男車手都好奇:

「你怎麼會喜歡這個?

女生不是都喜歡hello kitty?」

她剛學時,媽媽覺得:

「女孩子怕疼,試試就會知難而退了。」

練了一年多,怡娜摔傷頭,直接休克。

媽媽禁止女兒再練。

但怡娜一定要堅持。

她現在的成績,參加女子比賽能拿冠軍。

遺憾的是,女子比賽越來越少,她只能去參加男子比賽,男子級別分為AB組,她的成績大概位于B組的前四。

並不是耀眼的成績,女子也很難在男子賽車中脫穎而出。

但怡娜表示:

「未來會一直把它當作職業。」

看到這些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裡發酸,自家孩子怎麼逼都不願意學習,別人家的孩子卻反推著父母支持,到底是怎麼把孩子培養得這麼好的?

其實,這是內驅力的作用。

心理學家榮格這樣解釋:

這是在和環境交互中,個體自發產生的一種具有驅動效應的自我力量。

具備內驅力的孩子,不會被外界挫折所阻礙,也不會被別人的聲音所左右,他會把所有力量都放在如何更好地前進上。

就像王爍然和怡娜。

相反的是,很多需要被父母推動往前的孩子,靠的是外驅力。

外驅力和內驅力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看不見的力量》指出:

「外部壓力殺死內部動機。

要成為優秀的孩子,就必須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外部評價,比如,分數、比賽名次、藝術考級、體育技能等等,所謂教育內卷,卷的就是外部評價。

而這種內卷和壓力殺死的是內驅力。」

我就碰到過殺死孩子內驅力的媽媽。

她帶女兒學游泳,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拿獎牌,中考加分。

女孩非常努力,下了泳池,都是一刻不停地遊。

但她遇到一個強有力的同伴,動作標準,遊得快。

媽媽非常著急,要求女兒必須趕上對方。

急起來就在岸邊追著罵:

「怎麼這麼沒用?」

女孩追又追不上,又被媽媽罵,乾脆消極怠工,停在泳池中間不動。

不管教練和媽媽怎麼威逼利誘,就是不遊。

媽媽氣得直接跳進泳池追著孩子打。

再後來,我聽教練說:

那女孩死活不願意再游泳了。

其實,我看過女孩休息間隙在水裡嬉戲的模樣,是很喜歡水的。

遺憾的是, 媽媽「急功近利」的外驅力, 打敗了孩子想學游泳的內驅力苗頭。

《小小少年》裡,有個孩子叫殷然,是個「養蟲專業戶」。

每天沉迷于抓各種蟲子回家,哪怕被同學嘲笑和排擠,也堅定熱愛。

媽媽也清楚,孩子對昆蟲如數家珍,對升學沒有任何幫助。

但她依舊很支持。

媽媽表示:

「把孩子好玩的事情都搞沒了,人生不是很沒趣。

尊重和支持外,父母非常注意引導孩子平衡好學業和愛好。

殷然癡迷于昆蟲時,將寫作業的時間一拖再拖。

媽媽發了脾氣。

但處理方式是,媽媽選擇一邊快步走一邊背誦古詩,發洩情緒。

情緒平和後,媽媽回家,對殷然說:

「請你來一下。」

語氣裡還帶著哭腔, 但始終記著一個「請」字, 給夠了孩子尊重和平等。

媽媽點出: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想做的事和應該要做的事,那是一種平衡,你選擇了這個時間來看蟲子,那接下來的事情你可能會做得比較累,那是你的選擇。」

媽媽離開後,殷然主動背起了古詩。

其實,點燃孩子的內驅力,需要父母先發現,並引導。

除此之外,還需要父母發自內心地信任孩子,並為此調整。

國豪是《小小少年》裡的乒乓球天才,打球10年,拿下全國少年前八,眼見著要進國家隊。

他卻愛上了電競。

為此,他放棄清華單招機會,選擇成為職業電競選手。

可以想見,為兒子的乒乓夢付出多年心血的爸爸有多奔潰。

爸爸焦慮得整晚睡不著,甚至到了要找心理醫生的地步。

但掙紮半年後,他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國豪的第一場電競比賽,爸爸悄悄去看。

看著兒子成功獲勝,爸爸在台下偷偷抹淚。

看到國豪的快樂,爸爸也終于釋懷。

比起獎盃, 比起未來, 有什麼能比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愛並追求自己的熱愛來得重要?

想讓孩子有熱愛,父母要怎麼做?

有內驅力的孩子,有夢想,知道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哪裡。

一路上的披荊斬棘,都是他享受成就的動力。

相反,被父母外驅力催促的孩子,他會失去對這個世界的熱情,受到的困難和挫折會變成他無法逾越的高山,慢慢變得迷茫而缺乏激情。

父母給予的壓力,不管是緊還是松,都很可能讓孩子脫離軌道。

哈佛校長說:

「我建議哈佛的學生最好每天都問自己一個相同的問題:我為什麼要學習?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學習動機, 不明白做事的目的, 就很難產生強大的內驅力。

那麼,如何發現並點燃孩子的內驅力?

《自驅型成長》一書建議,父母可以在孩子身上採用這三條規則:

「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

「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腦袋。

「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

父母要傳遞給孩子這樣的理念:

「這事你說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明確的決定,就算不那麼明智,你也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不用擔心孩子沒有天賦。

芬蘭教育專家表示:

「哪怕我們的孩子不擅長數學或者科學,又不擅長文藝,我們依然能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力量,可能是為人公正,有創作力,擅長團隊合作,有好奇心等。」

總之, 重要的是, 我們需要培養一個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孩子。

當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也就有了追夢的力量。

當然,很多父母會擔心,這樣是否會導致孩子像脫韁的野馬?

《自驅型成長》明確表示:

「‘你來定’,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拿主意。」

這也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需要發現並點燃孩子的內驅力,而同時,我們也需要做好引導,讓孩子在正面環境中,長成他想成為的樣子。

影評人這樣評價《小小少年》:

「在近距離探尋孩子們的奇趣生活和蓬勃熱情後,我們驚歎,即使生活境況復雜多樣,孩子們仍然擁有頑強的精神和力量。」

而透過《小小少年》,為人父母更需要思考:

我們給予孩子的外驅力,是否對孩子有意義?

我們的孩子,是否有未曾發現的天賦?

我們怎麼幫助孩子發現內驅力,讓他的人生爆發無窮力量?

這是為人父母的功課,也是我們養育孩子應盡的責任。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