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5種共性家庭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
2020/12/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18歲以前,家庭教育的影響占比超過60%,而學校教育僅占30%,剩下的不到10%,來自社會教育。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都出自這5種家庭。

01

懂得傾聽和欣賞孩子的家庭

韓國有一檔節目叫《英才發掘團》,專門挖掘天才兒童背後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8歲的化學小天才申熙雄,來自一個特殊的家庭。

小熙雄的媽媽聽力障礙2級,只能聽到一點聲音,平時與人交流主要依靠嘴型來猜測對方的話。

爸爸更嚴重,不僅聽不清,連說話都很費力。

可是這對殘疾父母都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喜歡傾聽和欣賞孩子。

節目中有這樣一幕:小熙雄對著媽媽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小時的化學知識,媽媽雖然聽不清,卻非常專注地注視著兒子,一秒鐘都沒有離開過。

在兒子講完的時候,還不忘為兒子鼓掌,稱讚兒子真的太棒了。

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唯一不會忘的事情,也是陪著兒子看書、寫作業。

無論兒子說什麼,都會用溫暖的目光回應著他。

無聲勝有聲,他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傳遞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力量。

在節目中,專業機構曾對熙雄父母的養育態度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人驚訝。

100分的測試,媽媽滿分,爸爸95分,是節目所有父母中分數最高的。

諮詢師說:「熙雄之所以如此優秀,正是因為父母一直以來認真地傾聽,以及發自內心地欣賞,給了孩子無與倫比的支持和肯定。」

這種支援和肯定對孩子的安全感、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產生了絕對的影響。

傾聽和欣賞,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02

有學習氛圍的家庭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方式,莫過於言傳身教。

如果父母愛學習,家裡有著良好的學習氛圍,那麼孩子也會受此影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人說「孩子的所有問題,百分之百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會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完了,但忽略了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卻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全部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有出息的人,優秀的人,那麼就要讓家庭有學習氛圍,讓自己有學習習慣。

針對這個問題,演員黃磊為父母們樹立了好榜樣。

黃磊身兼教師演員等職業,他說工作再忙,也會堅持每天讀書,讀書是他的生活習慣。

而且除了要求自己之外,他也陪著女兒看書學習。久而久之,看書已經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黃磊曾說:女兒多多現在每天必須要讀書,早上起床後,晚上臨睡前,都會抱著書看。

美國花滑冠軍陳巍,他的母親不僅負責帶孩子往返于12個小時車程開外的俱樂部,每次上課時,這位媽媽都在一邊做筆記,之後再自己陪練。

反觀學校教育,老師不能保證你孩子良好的品行,給不了你孩子良好的習慣,也給不了你孩子讀書的興趣,這一切都需要家長的參與。

03

父母懂得放手的家庭

有一個無聲的動畫短片叫《離家》。

畫面拉開,母親在廚房吹著口哨擦拭盤子,父親在頭香上抽著煙斗看報紙。

孩子則在餐桌前,對著一塊沒有塗抹醬料的麵包,不知所措。

母親看見後,快步上前,拿起醬料幫孩子塗抹。

父親見狀,從房裡抱出一個盒子,遞給兒子。

盒子裡面是一個行囊,父親用一根棍子挑起行囊,示意兒子走出家門,學會自力更生。

儘管很不舍,母親還是流著眼淚,目送兒子出門。

沒走多遠,孩子就被大風刮了回來。

吃飯的時候,又把需要塗醬料的麵包端到了媽媽面前。

父親再次把兒子趕出家門。

外面下著大雨,孩子走著走著,又被海浪打了回來。

第三次趕出去,遇到了大霧;第四次,是臺階,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無論父親怎麼 ,孩子都有各種不離家的理由。

直到有一天,母親去世,孩子不得不學會自己打領結、塗醬料。

父親再次把行囊交給兒子,這一次,孩子終於獨立地走出了家門。

優秀的人生,從來不是父母安排的,而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成長的旅程,註定充滿狂風、海浪,以及辨不清方向的迷霧,父母再擔憂,也無法替他走完一生。

只有及時放手,讓孩子在探索中前行,才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04父母有自己追求的家庭

父母將希望給予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望子成龍」。這條其實和第2條差不多。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努力,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打著麻將,然後催著孩子去做作業。自己是一灘爛泥,還嚷嚷著「你可不能學我,你要怎麼怎麼」。

你不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的未來才會更美好。

能夠在既定條件下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基本的東西。作為家長願意肝腦塗地奉獻自己,但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長的心態。

如果是抱著「必然收穫」的心態,勢必會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反而可能得不償失。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是一個靠個人奮鬥可以改變命運的時代。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

如果你自己沒有積極進步上升的願望,和持續的行動力,又怎麼可以寄希望于一個孩子草雞變鳳凰,只想靠一代人就想改變你們家族的宿命呢?與其望子成龍,不如自己成龍。

05

有儀式感的家庭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

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這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生活需要儀式感,事實上,對孩子的教育也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

家庭儀式,會讓平平淡淡的生活有滋有味,會使家庭成員產生一種認同感、安全感和歸屬感。

有心理專家認為: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

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獅獅媽有話說

盧梭曾經說過: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好孩子,一定是父母精心教育出來的。

壞孩子,一定是父母放縱溺愛出來的。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師!

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您就得成為怎樣的人。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