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數第一逆襲成為哈佛學霸:好的家庭教育裡,不會有永遠的「差生」
2021/04/12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過人之處,有缺點和優點。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優點多加引導,對待缺點也不要過於苛責,學會信任孩子,懂得尊重他們,這才是好的教育。

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疑惑:孩子明明很努力了,但是成績依然不高。這樣的孩子,還有未來嗎?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紀錄片《差生》,講述了一個孩子從倒數第一逆襲成為哈佛教授的真實案例,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陶德從小就是一個學渣。

成績總排在最後一名,老師責備他,同學排擠他,對於陶德而言,學校是個可怕的地方。

高中時,因為之前的成績全部是F,所有科目都不及格,陶德被學校趕了出來。

輟學後的陶德,只能靠領救濟金過日子。

人人都覺得「拖後腿」的陶德不可能有未來的,可陶德的父母卻依然深信,陶德有更多的可能性。

父親對他說:「我不覺得你懶,你只需要去做一些挑戰……」

在父母的支持下,陶德決心突破一下,他報了一個門檻很低的大學,嘗試研究喜歡的教育。

興趣加上努力,陶德的潛能逐漸展現。

幾年後,他居然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如今,留校任教的陶德已成為一名哈佛教授。

談到陶德「由弱變強」的成長之路,陶德媽媽說:

對於成績差的孩子,如果父母除了數落就是質疑,孩子的缺點就會被固化,逐漸失去了自信,表現也越來越差。

孩子淪為差生不可怕,可怕的是,連父母也放棄他們。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父母的信任是激發孩子潛能的關鍵。

信任賦予孩子力量,讓他們有勇氣經歷挫折,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無法相信自己

父母的接納和肯定,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力量,同樣,父母的指責和懷疑,將會成為孩子一生噩夢的開始。

網路上曾有這樣一個問答:不被父母信任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個網友說,從傷心到自我懷疑,再到如今的自卑,抑鬱,甚至懷疑別人說的每一句話。

她說她的爸爸從來就不相信他。

小時候,考完試,成績遲遲沒發下來,爸爸就認為是她沒考好,故意不說。

每次學習有進步,媽媽都說,題容易,被她蒙對了。

看到她在放學路上,和男生一起回家,就認定她有早戀傾向。

全然不顧她的解釋,還當著她的面,固執地往男同學家打電話質問。

有次期末考試,她感覺胸悶氣短,爸爸卻不相信,說是為了逃避考試才裝病的。

硬挨到考完最後一門才去醫院,診斷得了心肌炎,由於沒有第一時間就診,留下了後遺症。

大學聯考時,她超常發揮,估出了很高的分數,爸爸覺得她一定考不到,為了錄取,硬讓她填了一個差很多的學校。

後來,哪怕是成年了,她也總是習慣性地懷疑自己的能力。

遇到挑戰,她的耳畔總有個聲音在說:「你不行,你做不到。」

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觸手可及的機會偷偷溜走,自己連伸出手的底氣都沒有。

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就不敢相信自己能行。

社會學家查理斯·霍頓·庫利曾提出「 鏡中我效應」:一個人對自己的定義,是在他人的評價中形成的。

對孩子來說,對自己的定位往往是來自別人的評價,特別是父母。

總被否定的孩子,他們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沼,缺乏主動探索的動力,缺少獲得成功的勇氣。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會導致他們深深地陷入自我懷疑中,無法建立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大人的信任,藏著孩子的未來

前不久,一位三年級學生(化名亮亮)的作文在網上走紅。

他在作文中寫道:

如此神通的「大仙」,到底是何來歷?

原來,這個自認為是「差生」的小朋友所謂的「大仙」,正是他的班主任劉老師。

從一年級開始,亮亮對學習就沒有積極性,不但天天不交作業,還經常頂撞老師。

自從劉老師3個月前接管亮亮的班,亮亮突然變得和以前判若兩人了,不但肯寫作業,還會在周記裡反省自己犯下的錯誤;

以前寧願留堂也不肯訂正錯題,現在也都在當天訂正完。

短短3個月,把一個調皮厭學的孩子變成了勤奮上進的孩子,劉老師究竟用了什麼法寶?

劉老師笑著說:「我不是什麼大仙。只是從孩子閃亮的眸子裡,看到了他對信任的渴望。」

亮亮還告訴劉老師,從一年級到三年級,自己每次犯錯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只是責怪他,從來都不肯相信他,所以他覺得沒有必要再做一個「乖孩子」。

我們信任孩子,才能贏來孩子的信任。

一旦這條紐帶被某一方解除,接下來,孩子在成長道路中,將會和家長漸行漸遠。

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反復提到:成人一定要充分信任孩子,這樣才能保護孩子的自發性。

孩子就像一顆種子,天性中包含著嚮往美好的潛能。

被信任滋養的孩子,有愛的力量推動著前進的步伐,才有自己破土而出的勇氣。

誇孩子一萬句,不如說一句「我相信你!」

育兒專家黃靜潔曾在書中寫道:

父母的信任,是親子溝通的「基石」。也是孩子面對未來人生的底氣。

父母多給予孩子一分信任,孩子便會多一分自信。

我們誇讚孩子一萬句,不如跟他說一句「我相信你!」

1. 誇一誇,相信孩子的能力

相信孩子可以,可以激發出孩子內在的潛能。

還記得那個獨臂籃球少年張家誠嗎?

他是廣東省青少年運動員,替CBA複賽開球......

在與專業運動員單挑的球賽中,張家誠胯下運球行雲流水,單手投球自然精准。連NBA球星庫裡為他拍視訊加油……

誠然,光鮮的成功背後,離不開他日積月累的堅持,但是,更離不開父母的信任與支持。

5歲時,失去右臂的張家誠,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寫字,吃飯,但媽媽從不對孩子說「你不行」,而是鼓勵孩子一點點克服困難,不斷嘗試。

這種信任的力量,讓張家誠跨越了逆境,單手托起了一個籃球夢。

2. 聽一聽,理解孩子的行為

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

要相信孩子的品質、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相信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孩子就會在正向回饋中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3. 等一等,尊重孩子的自由

信任孩子的判斷力、定力,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學著管理自己。

教育專家尹建莉的女兒圓圓,小時候,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整個小學階段,圓圓都是記不住寫假期作業。

每次都是離開學只剩兩三天了,才想起來還有假期作業這回事,總是急得要哭。

到了國中,孩子才學會了自己安排好假期作業。

高中時,圓圓經常管不住自己,會玩遊戲、看漫畫、看小說。

她自己也很糾結,在書桌前貼了兩張紙條,上面寫著:

最終,「自由」的圓圓,考上了很好的大學。

每個孩子,在自己生活和學習方面,都是心裡有數的。

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她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這樣,他們才不會因為不被接納走上叛逆的道路,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電影《功夫貓熊》中,烏龜大師與浣熊師傅有這樣一段對話:

教育家陶行知說: 「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於:相信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賞識和信任。

一句「我相信你」,會照亮孩子的心靈,喚醒孩子的動力,給他們勇往直前的勇氣。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