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做才能與孩子和諧相處?父母試試這5點
2020/12/20

表姐昨天向我抱怨道,現在孩子真的是越來越難管了,早上起來讓孩子穿衣服,本來那衣服就是剛買的,結果孩子怎麼樣也不穿。她說,為什麼你穿的衣服是五顏六色的,我穿的衣服卻是黑色的,我不穿,我不要聽你的話。

孩子的表現真的是讓表姐哭笑不得,孩子才剛剛4歲而已,怎麼就變成了這樣無理取鬧的人,衣服的顏色有好幾種,只是覺得這衣服款式比較適合她,所以才買的。沒想到孩子居然不領情。

表姐還說,這麼能頂嘴的孩子,真不知道長大之後該怎麼管教才可以,恐怕要氣死人。 之後,表姐只好聽孩子的意見,換了一個五顏六色的衣服,這時孩子才高興的走下床吃飯去。

01

強迫孩子聽話,會給孩子帶來這幾大不利的影響

即使剛剛出生的寶寶也有自己的思維,是大人不能左右的,如果父母一直要把自己思維強加給他,對孩子將會產生以下這幾種不利影響,父母不要不相信,到時候哭都來不及了。

1、經常與父母撒謊

父母強行把自己的思維加給孩子時,孩子心裡會非常不爽,因為自己的身體能力比較弱,並不能直接與父母對抗。 所以,為了能夠讓父母相信自己確實做了這件事情,而自己又不用真正去做的時候,很多的孩子都會學會撒謊。

撒謊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雖然撒謊代表一個人的思維比較敏捷,反應比較快。但如果孩子養成了這種習慣,與別人相處時也常常會撒謊,別人也會因此不信任他,之後是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2、與父母針鋒相對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時,他們的思維更是父母不能左右的,如果父母強行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不僅不會答應,還會向父母想要的相反方向去做。

如果父母讓孩子再往東走,孩子偏偏往西走。

經常會把父母氣的吐血,當孩子看見父母這種生氣的行為時,他們常常會心裡非常的滿足,甚至之後還會用這種方式繼續對待父母。

所以,如果父母想要將自己的壽命活得長一些,就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3、隨口答應

因為不能反對父母的想法,但自己確實不想去做,所以常常會隨口答應,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仿佛這件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

當父母真正追究起來,才會真正去執行。這種方式是現在孩子經常使用的,同時這種方式也是孩子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但當孩子形成這種敷衍的性格時,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會隨手答應,在長大之後也會養成這樣的習慣。

做事要言而有信,既然答應了就要做到。當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種敷衍的性格,在上班之後,如果有人要求他幫什麼忙,他也會隨口答應,但之後並不會給人辦事,很多的事都是急事,如果孩子一直這樣拖拖拉拉,將會名譽全無,甚至會得到他人的厭惡。

02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陷入權利之爭?

孩子之所以不聽父母的話,根源在於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了權利之爭,這種戰爭不僅損害了親子關係,也對孩子的成長形成了負面影響,孩子可能會錯誤地以為,只有把父母打敗,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結果只會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不斷升級。

1、父母必須更新育兒觀念。父母需要明白,當今社會的民主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小孩子對這一點也早已了然於胸,他們已經意識到,他們與大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父母沒有權利支配和控制孩子。所以,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這個獨立的個體,不再以命令和強迫的方式對待孩子。

2、父母需要學會贏得孩子。如果想要孩子做某件事,要學會通過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幽默感來贏得孩子,與孩子合作。

可以運用正面管教中提到的 「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告訴孩子你的感受;讓孩子專注于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很晚不願意回家,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在外面多玩一會兒,要是我們能整個晚上都在這裡玩就好了!」孩子聽到媽媽這麼說,感覺到的是媽媽對他的理解,孩子的感受得到了承認與尊重,孩子自然就會理智地做出決定。

3、父母要做到承擔責任。父母需要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如果想讓孩子收拾房間,就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的的房間很亂,很不舒服,你幫媽媽整理一下好嗎?」父母不能太強勢,要態度和藹,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自然就學會了配合。

4、幫孩子建立日常慣例。同孩子一起做個日程表,建立日常慣例,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都做一個具體的安排,不要讓父母說了算,而要讓日常慣例說了算。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因為自己參與了排程,而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會很願意去遵守、執行慣例。

5、給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選擇。在許多事情上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比如遇到穿什麼衣服的問題,不要強迫和催促孩子,而是詢問孩子:「寶貝,你今天想穿哪件衣服?是藍色的這一件,還是綠色的呢?」通過巧妙的發問,讓孩子做出符合情形的選擇。

獅獅媽有話說:

教育孩子的辦法有很多種,能夠達到家長教育目的的方法就更多了,強迫有的時候是最差的一種,家長應當儘量的去避免。

我是獅獅媽,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獅獅,獅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