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低體重的新生兒,若能在出生后立刻與媽媽皮膚接觸,死亡風險將相對下降25%
寶媽們還記得在產房內,第一次 見到寶寶是什麼心情嗎?過來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可能是開心,也可能是緊張,還有的寶媽初見寶寶時 有些嫌棄。
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新生兒出生后,大多有一個相同的流程—— 被醫生抱到媽媽身邊,再被媽媽吻一下。
不過,這一幕可能是溫暖的,也可能是尷尬又搞笑的,部分產婦并不愿意吻自己的寶寶。
醫生讓產婦親寶寶,產婦滿臉嫌棄
同學小媛前段時間生了女寶,回憶起在產房的經歷很后悔,自責她 讓女兒受委屈了。
小媛選擇了順產,在產房里折騰將近2個小時才成功。好在寶寶出生后哭聲洪亮,醫生都忍不住夸寶寶厲害。
小媛好奇寶寶的模樣,請醫生把寶寶抱到自己身邊,醫生連忙讓小家伙靠近小媛,笑著說: 「快親寶寶一口」,沒想到被小媛拒絕了。
小媛本以為寶寶出生時會很可愛,可看到寶寶 臟兮兮又皺巴巴的臉,竟然覺得「下不去嘴」。
醫生努力讓寶寶靠近小媛,寶寶似乎感受到了,停止哭泣安靜等待媽媽的吻。可小媛卻把頭扭向另一邊,求醫生快點把寶寶抱走。
在產房時就算聽到寶寶的哭聲,小媛也沒有后悔,而且非常不理解,醫生為啥一定要讓她親寶寶。
新生兒出生后,醫生為何要讓產婦親寶寶?
產婦親寶寶這一幕并不是做樣子,看似輕輕一吻,實則有許多益處,只是醫生不會逐一解釋。
1)確認產婦的狀態是否清醒
與讓產婦親寶寶類似的情況,還有醫生讓產婦看寶寶的性別,目的是為了確認產婦是否清醒,狀態如何。
意識清晰才能迅速且準確辨認寶寶性別,讓產婦主動去親寶寶,是想看產婦的反應速度如何,以及能 否執行簡單的指令。明確表示拒絕,其實也是合格的狀態。
2)迅速建立親子感情
讓產婦親寶寶只是方法之一,許多醫院還會將剛出生的寶寶,放在產婦胸前做親密接觸,這一行為被稱為「新生兒袋鼠抱」 。
讓產婦親一親寶寶的作用,促進 母嬰的情感交流。讓產婦更快體驗當媽媽的感覺,讓寶寶更快適應新環境。
3)有利于產婦母乳分泌
產婦完成生產后不一定立刻有母乳,需要身體激素調節,也需要適當進行一些刺激,寶寶則是刺激效果最好的人選。
不僅是寶寶吮吸能刺激母乳分泌,讓產婦吻寶寶、抱寶寶,甚至是聽到寶寶的哭聲, 都能刺激母乳分泌,可以說是「開奶神器」了。
「快親寶寶一口」,不是醫生的玩笑話
還沒生寶寶的準媽媽要做好心理準備,醫生讓我們親寶寶,不是玩笑話, 完全沒有惡意,當然也不是硬性要求。只是相比之下,吻寶寶是有以上這些好處。
還有些醫生會抱著寶寶,把寶寶舉到媽媽身邊親吻媽媽,目的是相似的。
無論是媽媽吻寶寶,還是寶寶吻媽媽,對產婦來說都有一個很關鍵的作用——讓她感到安心。
產婦分娩成功后, 大概有10分鐘左右是看不到寶寶的,只能看到醫生圍著寶寶忙來忙去,隨后寶寶就要 先被抱出產房,送到家屬懷里。
醫生抓緊時間讓產婦親寶寶一口,是為了讓產婦近距離看到寶寶的狀態,安心等待。
同時,這樣做也是讓新生兒安心。小家伙突然從媽媽肚子里來到這個世界,溫度、光亮和呼吸模式和從前都不一樣。
如果能讓寶寶在出生后,接觸媽媽,盡快聽到媽媽說話和心跳的聲音, 新生兒也會迅速建立起安全感,不容易哭鬧不止。
因此,別小瞧產房內的這「輕輕一吻」,背后的用意都是為了產婦和寶寶好。
不想親寶寶一口,不必過于自責
話說回來,雖然大家都很愛自己的寶寶,也知道吻寶寶的好處,但避免不了會有嫌棄寶寶的心理。
已經經歷過的寶媽不要自責,還沒生娃的準媽媽也別焦慮,在那種情境下,有嫌棄心理 不代表我們不愛孩子。
寶寶剛出生時的樣子,會和我們預想中有很大差別。最常見的就是全身都附著像奶油一樣的 胎脂,平時愛干凈的女性看胎脂,產生抗拒心理是很正常的。
羊水并不是完全清澈的,一些臟東西也會附著在寶寶身上,看上去臟兮兮的有些不想接近。
另外有些產婦是被寶寶的模樣驚到了,想象中寶寶是白白胖胖的小天使,實際上大部分新生兒剛出生時, 皮膚是又紅又皺巴的,像個小老頭。
女性還沒適應自己的新身份,生產后回想起自己經歷的疼痛和委屈的。再看到有些「丑萌」 的寶寶,會產生一些心理落差,當場拒絕親寶寶。
不過這種嫌棄只是一時的,一般幾天后或開始母乳喂養,與寶寶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 母愛也會隨之泛濫起來。
到那時別說是親臉蛋,就是親腳丫和小屁屁,寶媽也不會有嫌棄心理。
心里話:
在產房里吻寶寶很溫馨,但也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不想親寶寶, 可以直接和醫生說出來。
輕聲呼喚寶寶,如果允許的話可以和寶寶拉手,不必強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