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娃,多半出自于這4種家庭
2021/12/07

孩子小時候很黏人,不想離開媽媽半步,媽媽雖然累,但是心裡很甜蜜;可孩子長大了,和小時候判若兩人,和媽媽交流溝通很少,像是外人,當媽的有些傷心。

國中階段開始若即若離,高中階段話不投機半句多,結婚成家之後也是很少打電話,都是媽媽主動問候,才想起來回個電話,說上幾句,就說很忙,匆匆掛斷了。

而有些孩子從小至大, 和媽媽都有說不完的話,溝通起來像朋友,什麼悄悄話都敢和媽媽說,不避諱,也不擔心媽媽會嘲笑自己的小幼稚。

關係親密但不依賴,能理智地聽取媽媽有用的意見,對于不適合自己的意見則清醒地過濾掉,很有主見。

長大後依然和媽媽親近的孩子,多半出自于這4種家庭:

1、思想開明民主

媽媽思想不守舊,孩子個人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主,民主開明不包辦,

讓孩子的心靈舒暢,孩子的思維比較活躍靈敏,具有創造力。

孩子平時也得到媽媽適度的批評和指正,即使出現親子關係偶爾不和諧的情況,也 具有免疫力,經過雙方的溝通,重歸于好,關係更加緊密牢固。

2、具有共情能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自認為做得很對,可經過時間的證明和洗禮,才明白有些事情的本來面目,並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媽媽尊重孩子的決定,理解孩子此時此刻的心情,具有共情能力, 不嘲笑孩子的幼稚,雖然成熟的過程有些痛苦,但這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必須自己成長,孩子會特別感激媽媽的理解,自然會無話不談。

3、多關心孩子

我們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巨嬰,但是要給予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足夠關心,尤其是心理上的,

心理強大的孩子無往不勝,很難被打敗,在社會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如果孩子感覺不到媽媽的關心,和媽媽談心時,媽媽置若罔聞,不當一回事;請求媽媽幫忙,媽媽藉口事情多,不顧忌孩子的需求,長此以往, 孩子對媽媽的情感淡漠,交流也會越來越少。

​4、不做主觀判斷

聽到孩子的想法時, 先入為主地判斷,還沒嘗試就先拒絕,給孩子潑上一盆冷水,心裡透心涼,孩子的心裡話自然也不想和媽媽傾訴了。

不要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唯經驗論;不做主觀判斷,孩子有時候說的話不無道理,和孩子一起行動嘗試體驗,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也將獲得更多的情感交流。

孩子長大後,依然和媽媽很親近,是一種令人羡慕又很自然的親子關係,更多地需要媽媽來適應孩子的成長變化, 是母子,是朋友,是老師,陪孩子一起進步成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