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催越磨?斯坦福教授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孩子磨蹭的真實原因
2022/04/10

孩子越催越磨蹭,是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如何讓孩子自覺改掉磨蹭?本文給你答案哦!

孩子做事磨蹭、拖沓,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這不,就有好幾個媽媽跟我吐槽,每天「催」娃吃飯、洗澡、睡覺,簡直要搭上半條命。

很多小朋友都是上學期間表現尚可,但一到周末或是放假就又「原形畢露」,更別說那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孩子,絕對是磨蹭拖沓的高危人群。

早餐,一碗面條半小時才吃一半不到,眼看上學就要遲到,把人急得心發慌,而且常常是你急娃不急,一邊你連吼帶叫:

「你給我快點好不好?五分鐘后我們再不出門,就得遲到了!為什麼你天天早上都這麼磨?!」

一邊卻是「淡定娃」依然異常平靜地該干嘛就干嘛。

晚上回家還有一場「硬仗」。

讓他自己洗個澡吧,洗著洗著就開始玩水,焦心的你又忍不住一頓「連珠炮」:

「都幾點了你還在玩,趕緊洗完睡,你明天還想不想上學了?!」

聽大家吐槽,我就想起了我兒子以前也挺磨蹭的,好多事情都是火燒眉毛了,他還無動于衷。

用隊友的話說:你倆那會兒的畫面也太搞笑了,超有反差感,一個是頭頂懸著KPI的女精英,一個呢,慢悠悠沉浸在自己的「詩和遠方」里……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受不了,開始痛定思痛,總結反思找方法。

期間,在一次公開課上,偶然聽到斯坦福教授用經濟學思維解讀孩子的磨蹭問題,覺得有新意又深受啟發。

這一年多實踐下來,也蠻有成效的,分享給大家。

孩子磨蹭怎麼說都不聽時,總是讓人很火大。

但我們冷靜下來后,回過頭去看孩子的磨蹭行為,會覺得很有意思。

比如,我以前特別煩兒子晚睡,總擔心他早上起不來發脾氣,或者睡眠不足影響生長發育。

于是每天晚上,就跟在他身后催,洗漱玩水要叫停,床上跳舞要叫停……我累,他也不開心。

仔細想想,玩水也好、跳舞也罷,不都是孩子的天性嗎?要是我不著急讓他準時睡覺,是不是還會欣慰于他玩水時的專注力,跳舞時的創造力呢?

原來,讓我們火大的,不是孩子的磨蹭,而是他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

沉浸在「想做的事」

里,耽誤了「該做的事」。

孩子的思路是:我想玩水,我想跳舞,我想抓緊所有時間玩一玩。

而不是:我該睡覺了,否則明天上學會遲到。

經濟學上把這叫做:缺乏成本意識。

俗話說,「世間一切,上帝早已暗中標好價格」,每個「想要」的背后都暗藏成本。

大人理性,因為我們清楚成本是什麼。

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分別會導向怎樣的結果。

孩子任性,因為他們不清楚成本是什麼,沒有「I need」的壓力,所以肆無忌憚地沉浸在「I want」里。

多數時候,我們會用警告口吻提醒孩子磨蹭的成本:

「你現在再不睡覺,明天起不來,遲到肯定被老師批!」

「再給你五分鐘,還沒吃完我就不管你了,待會去學校餓肚子!」

……

但更多時候,我們就像「色厲內荏」的紙老虎,丟下狠話后,又忍不住插手幫忙解決問題。

我描述下自己以前經歷過的場景,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熟悉:

賭咒發誓般講,時間一到就收餐。

可時間到了孩子沒吃完,又把牛奶雞蛋裝進食品袋,路上還要勸著喂幾口。

規定21:30必須洗漱完畢上床睡覺,眼看21:40了,孩子還在衛生間里磨蹭,于是,牙也開始幫忙刷了,衣服也幫忙穿了,有時還得抱到床上去。(掩面)

……

后來我意識到,自己越界了,我把本該孩子承擔的成本,都攬到了自個身上。

他自然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著急,反而覺得我幫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催得多了,孩子還煩,覺得是媽媽想控制我、指揮我,于是我越著急,他越磨蹭,逐漸陷入到惡性循環里。

理解到這點后,我開始改變策略。

每次事前提醒,事中絕不反復嘮叨,盡量讓小家伙「自食其果」

以早飯為例,飯前我會告訴他:

「兒子,我們總共有20分鐘時間吃飯,鬧鐘響的時候,就必須出門,否則上學就遲到了。」

他自然是充耳不聞,我呢,忍住不催他。

鬧鐘響了,照舊早飯沒吃完。只不過,這次老母親強制自己放下了各種擔心,表現得比他還淡定。

當天放學接到他,就開始跟我抱怨,上午如何、如何餓得頭暈眼花。

我趁機強調他行為導致的后果:

「聽起來確實很郁悶啊,不過媽媽相信,你明天早飯時,只要不東跑跑、西摸摸,一定能吃得飽飽的。」

(注意:當后果呈現時,不要得意地懟孩子,「看吧,我叫你......你不聽,這下……」,這樣做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情緒,導致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最好先同理,再用平靜地語氣把后果與孩子之前的行為聯系起來就可以啦。)

我知道這很考驗父母的耐性。

但孩子就是這樣,他沒有親身體驗過,就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成本意識是需要在平時一點點練習中積累的。

好處是,一旦建立起了成本意識,孩子腦袋里就像是多了一根弦,不用大人操心,他自己會去權衡、判斷。

剛開始可能有反復,但只要我們穩住,就能看見變化。

當我連續三天都堅持「中途絕不啰嗦,鬧鐘一響就收餐」,兒子也開始悄悄調整自己的行為,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會突然問我:

媽媽,鬧鐘是不是快響了?

他問我這句話的時候,我特別高興。

因為,這句看似簡單的話,代表兒子從此有時間觀念了,他的小腦袋里,除了「I want」,還多了「I need」,什麼時間我該做什麼事,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后果,我要為此付出怎樣的成本。

而且,成本意識的建立,不只可以改善孩子的磨蹭行為,它對孩子整個未來的發展,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梁冬和吳伯凡,就曾在冬吳同學會「想要和需要」這期節目里,專門探討了這個話題,成本心智模式影響人的一生,孩子從小就應該建立。

有成本意識的人,很清楚做一件事,要付出的東西是什麼,容易養成自律。

而沒有成本意識的人,只想我要什麼,很少想我要付出什麼,這是妄人的邏輯,癡心妄想嘛,社會上很多「廢柴」都是遵循這個邏輯過日子的。

然而反觀我們的家庭教育,成本意識的培養一直都很薄弱。

現在很多小孩,都不理解成本。

比如,一家人出門旅行,想著要盡可能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環境,每次都住豪華酒店,卻很少有父母會給孩子多講幾句,我們為這次消費付出了多少勞動。

結果某一次,偶然原因沒訂豪華酒店,孩子就質問:這個房間為什麼這麼小?

你暗自想,這孩子可真不懂事啊。

但這不是孩子的錯,是家長從來沒給孩子講過成本,他不理解啊,覺得住豪華酒店,不是理所當然嗎?

還有媽媽跟我吐槽,孩子不體諒自己,「我白天上班那麼辛苦,晚上回家還要幫他整理玩具,他就不能把自己房間收拾好,給我減輕點負擔嗎?」

這個問題真實的答案是:

孩子不會天然地體諒父母,如果你想讓他自己整理玩具,你就需要讓他體會到不整理玩具的成本。

比如告訴孩子,當你沒有能力「照顧」好舊玩具的時候,我不會再給你買新玩具。

這就是經濟學思維,相比情感導向它更加理性,也可以說,更符合人性。

最后回到咱們今天分享的主題「磨蹭」上面,我想再啰嗦幾句:

有家長覺得,孩子磨蹭不是問題,因為小孩子本身節奏就慢,又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

我之前也很認同這個說法,所以大部分時候我都是當下急,事情一過也就放松了,心想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自己就會有所轉變。

但后來,我接觸了好多小學階段,每天被娃的磨蹭、拖沓折磨得焦頭爛額的媽媽,發現 學齡前孩子的磨蹭確實不算真磨蹭,但如果家長一直沒介入適當的引導,很容易在學齡后演變成真磨蹭。

一旦把「拖拖拉拉」的習慣帶入小學,成了父母頭疼的「一做作業就要喝水、削鉛筆,總之各種磨」的困難戶,這時候再來糾正就麻煩了。

所以,尊重孩子內在的節奏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父母也該肩負起引導的責任,有策略地放手, 讓孩子承擔按自己節奏做事的后果,建立起成本意識,漸漸學會區分「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懂得權衡與取舍,這才是「非雞湯式」的理性教育吧!

除了「磨蹭、拖沓」,你還有遇到什麼頭疼的難題嗎?

歡迎吐槽,咱們一起探討、找方法。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