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砸錢報「3類興趣班」根本沒用,「動靜結合」效果才好,別再交智商稅了
2021/07/11

「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這是大多數父母的傳統認知,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們給孩子花錢從不覺得心疼,在教育花費一事上更是如此。

為了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父母們會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攀比心。但孩子的興趣班真的是越多越好嗎,家長們不遺餘力給孩子報興趣班都是有用的嗎?

我此前有位同事,在37歲那年生下了一個千金,算是「老來得女」,寵愛異常。兩口子結婚多年,攢下了還算豐厚的家底,自從女兒出生後就開啟了「重點培養」之路,旁人看著都累。

她女兒在上幼稚園的時候,為了培養她優雅的氣質,就相繼報了舞蹈班和繪畫班,小傢伙學得有模有樣,這讓父母感到很欣慰。

孩子進入一年級後,同事發現孩子在英語上「挺吃虧」,又報了英語補習班。為了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又相繼報了程式設計班和口才班。

「小豆包」的興趣班一下子猛增到5個,課外時間統籌規劃也有撞車的時候,基本上是出了校園直奔興趣班,這讓孩子苦不堪言。

半學期下來,孩子成績居於中游,並沒有取得父母期待的成績不說,個頭好像還沒咋長。

班主任都和家長強調了,「一年級正是培養學習習慣,適應校園環境的關鍵期,報那麼多興趣班,等於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李玫瑾教授對於家庭育兒有著深刻的見解,有3類興趣班砸錢也沒用,基本上收效甚微,為人父母者別盲目攀比,該醒悟了。

第一種:所謂的「天才班」不要去

在教育焦慮普遍蔓延的當下,父母一聽到「天才」、「神童」就會顯得很激動。一些興趣班和辦學機構,恰恰抓住了廣大家長的心理,打出了「天才班」的旗號,吸引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往。

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如果天才都可以「複製」的話,那麼這一個班級就會產生多少神童呢?這樣的興趣班大多是噱頭大於實質,甚至涉及到虛假宣傳,不足為信。

不付出艱苦的努力,天賦異稟的孩子也會淪為「方仲永」,父母擦亮雙眼,別被蠱惑了。

第二種:「名師大班」不要去

為了宣揚課堂效果,教育機構常常會邀請一些教育界的名校名師來授課,即便是「大班」也依然人頭攢動,加上一些商家採取的「饑餓行銷」方法,不少家長對此趨之若鶩。

大幫哄的效果其實並不理想,孩子只是看到了名師的真容而已,並沒有得到有針對性的輔導。而且班級人數太多,也會影響到課堂效果,老師是好老師,聽課效果如何真不敢保證。

第三種:師資不明的興趣班不要去

一些興趣班打出了「精品小班」、「獨家授課」的名號來吸引人,能用相對經濟的價格雇傭到「專用老師」,家長可能會感到「撿到便宜」,從而忽略了對教師資質的考察。

教師是否具備真才實學,教學功力是否深厚,甚至有沒有教師資質都存疑,這樣的興趣班,不報也罷。

如何給孩子選擇興趣班?建議「動靜結合」

李玫瑾老師並不是說「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報興趣班有必要,但是要懂得篩選。

在這方面,她的意見很中肯:一星期選擇兩個最合適的興趣班,一動一靜,其他時間留給孩子去玩耍。

「一靜」很好理解,諸如書法、手工、繪畫等,這類興趣班能拓展孩子的興趣愛好,長大後進能養家糊口,退能修身養性,提高了孩子審美能力,也能提升幸福指數。

「一動」,指的是讓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打籃排球、跳繩、游泳、騎行都可選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孩子,身體素質更高,也有助於他開朗堅韌性格的養成。

如何防止孩子上興趣班半途而廢?

★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大人在做決定時應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強扭的瓜不甜。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來選擇,複雜程度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果斷放棄。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不是過分苛刻,把握好尺度。

★父母可多多參與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打籃球,而不是只動嘴不參與,不能僅僅當個「車夫」。

★比起賽馬、高爾夫、航海這樣花費不菲的興趣班,陪伴仿佛更重要一些,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就好。

★父母要學會統籌兼顧,做好時間管理大師,讓孩子能夠勞逸結合。還可以爸爸負責理科與運動,媽媽負責文科與文藝,合理分工,通力合作。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幫孩子選擇一些可以嘗試的東西,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所在,然後一直學下去,把興趣變成一種本能,這樣才能達到贏在起跑線的目的。

今日話題:你給孩子報了多少興趣班呢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