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孩子有「期待」之後,矛盾少了,氣也順了,孩子變化更驚人
2020/10/28

暑假的時候,我想著孩子馬上就要升入4年級了,是時候逼著孩子認真對待成績了,否則小升初的擇校就會沒戲。

所以我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暑假學習計畫,內容比較多。在我的威逼利誘下第一個月孩子還比較配合。第二個月,她就極不情願了,她開始每天抱怨,為什麼別人的暑假都在外面遊玩,只有她每天苦逼地在家寫作業、上培訓班。

然後明顯吊兒郎當、心不在焉,總是出錯,這樣不僅拖慢了計畫的進度,也耗光了我們兩個人的耐心。那天她被我罵了幾句後,竟然直接打開門要離家出走。而且絲毫不再妥協,她哭著喊這個媽媽最近變得這麼討厭,這個家我呆不下去了。

我也被氣得頭昏胸悶,其實這兩個月不僅是女兒備受煎熬,我這個做媽的同樣也不輕鬆,為了讓她完成暑假計畫,古詩我陪著一首不落的背,英語我陪著一次次的讀,奧數和語文作業同樣我都陪著一起學,一起探討。

但我這麼辛苦地付出得到了什麼?平時和我感情最好的女兒,性子也最溫順的女兒,竟然因為討厭我要離家出走?

雖然我們兩個最終在老公的協調下,都諒解對方又和好了。但我的心情那兩天非常沉重。孩子以後的成長到底該怎麼引導,才能既愉快又不耽誤學習?

心煩的我去妹妹家呆了兩天,妹妹的女兒樂樂和我孩子差不多大,成績也差不多,中等偏上很難拔尖的那種。

我輔導樂樂做了兩回作業,有次一個簡單的問題,我說了三遍,她還是不懂,我無比溫和地說那我們先暫停下,你去吃個水果或起來伸伸胳膊,我也再調整下我講解的思路,等下肯定能迎刃而解。

她開心地說:「姨,你比我媽耐心又溫柔多了,我媽若是說了三遍我還不懂,那語氣仿佛就在說,你是一個傻子。」

聽到這句話,我心裡咯噔了一下,是啊,為什麼我對她這麼耐心又溫柔呢?反而對自家孩子的態度就截然不同呢?其實細細對比,樂樂並不比我家孩子優秀聽話。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樂樂對於我來說,只是個「外人」,她不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總是優先考慮她的感受和自尊。我忽然靈光一閃,既然我們都和「外人」相處愉快,那為什麼不和自家孩子也開啟這種「外人」相處模式呢?

大部分的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敵人,都是父母的脾氣。這段時間,為了改善我和女子日益緊張的母女關係,特意去做了一些調整,目前來看效果還算明顯,今天就寫出來分享給有此苦惱的父母們,希望可以有一點幫助。

放棄對自己的期許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家庭裡,小到孩子每天飲食如何安排更有營養,大到孩子何時斷奶何時加輔食何時入園報名什麼興趣班,好像都是媽媽們在操心,這就造成媽媽們的神經無論何時都是崩得緊緊的,一刻也不敢放鬆,好像生活是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從高空中摔下,非死即殘。

如果你,每天又要在職場上所向披靡高品質高標準完成工作,又要保證孩子英語音樂體能學而思奧數程式設計畫畫思維導圖樣樣拿得下來,又要家裡保持窗明几淨廚房飯菜飄香,那就一定要引起重視,你已經非常累非常累了。

這個時候孩子稍微有一點點的不如你意,在洗手間水漫金山或者晚上做作業喝水尿尿肚子疼,都會成為我們壓抑多時情緒的導火索,瞬間就會將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母慈子孝炸得渣渣都不剩。

1.因此我們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對完美的追求。或者說,放棄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許。你可以在工作中答好一份100分的答卷,但是最好不要要求自己做個100分的媽媽。說到這裡想起應采兒,在一個綜藝節目中,別的媽媽都心急火燎給孩子做飯,生怕餓到孩子,只有她非常二百五地說:「我兒子和我老公,餓一頓沒事,不會死,讓他們等等吧!」

這種看似不靠譜的媽媽,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她不會存在「我要無私地為這個家庭做貢獻」的想法,不會用很嚴苛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她給自己設定的標準非常寬鬆,相對應的,留給兒子和老公的標準也就相對寬鬆,留給家庭幸福的通道就很寬鬆。

我不是完美媽媽,不是完美妻子,你們也不是完美的兒子和老公,我們都是很平凡的普通人,所以我會允許你們犯錯誤,有小毛病,我們就這樣不完美地生活,幸福的感覺才會比較大。 

2.不要要求自己不能對孩子發脾氣。

現在有太多的文章要求媽媽們,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你的脾氣將如何影響孩子一生云云。其實,我們都是凡人一個,又有誰能保證,可以不悲不喜不怒不氣呢? 因此最好不要給自己立flag:從今天起,再也不對孩子發脾氣!要知道,今天立的flag,都是為了明天更好的打臉啊……

不為自己設置「不對孩子發脾氣」的預期,當你真的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不會被失敗懊惱的情緒包圍。這種情緒會讓我們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很糟糕的,而這種糟糕的感覺往往會停留在腦海裡揮之不去,下一次面對同樣的情況,儘管我們拼命抗拒,結果很可能還是跟之前一樣,甚至更糟。

把發脾氣看做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一件小事,不要把負面情緒當做「敵人」,只有你不再抗拒它的到來,它才不會繼續造成傷害。

媽媽也是人,真的忍不住的時候,完全可以沖孩子發脾氣,但前提一定要是,我們的「脾氣」不能以羞辱孩子的方式出現,你可以很大聲地說:

「你這樣的行為讓我很生氣,我現在要走開冷靜一下。」或者,「媽媽非常不喜歡你這樣做,你這樣我很不高興。」再或者,「我現在非常憤怒,特別想罵人,我有點控制不住自己,我必須走開一下。」

向孩子表達你的感受,然後走開,讓彼此都可以冷靜一下。

不立自己做不到的flag,才不會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人為的煩惱,就好比你要求孩子一周不許吃零食,明知道孩子根本做不到,還去立這種規則,不是徒增內耗麼?

3.把孩子的哭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潛意識裡都很「怕」孩子哭。一件衝突,只要不上升到「哭」,其實大部分的父母都還是可以冷靜處理的,但只要孩子祭出殺手鐧,父母們就麻爪了。

有武力鎮壓「再哭就揍你」的。有好言相勸「只要你不哭,我就……」的。有煩躁不接納「別哭了!每天哭哭哭煩死了!」的。

就好比有個小姑娘,因為吃不到糖葫蘆,小小的她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中的失望,只好用哭來發洩,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安慰:「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糖葫蘆,糖葫蘆酸酸甜甜,咬起來清脆可口,誰不喜歡呀?媽媽小的時候也喜歡吃,有一次吃糖葫蘆的時候……」

不動聲色就會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如果媽媽不想安慰,也只需靜靜地陪著她,等到孩子哭夠了,心裡的失望鬱悶全發洩出來,自然也會好起來。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裡說過,對孩子來說,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壞就壞在父母對這些孩子身上自然流動能量的態度——驅逐。

因為大多數父母潛意識裡會有一個固定認知:如果孩子哭了,就證明我做父母很失敗,甚至我做人很失敗,我的生活很失敗。為了讓這種失敗的現象或者糟糕的感覺趕緊過去,我們下意識就會以各種方式阻止孩子哭,只要孩子停止哭泣,表達情緒的水龍頭被擰緊,我們才會感到安全。

自從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下意識不再阻止孩子哭泣。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還擁有隨心所欲哭的權利。假如父母將孩子的「哭」當做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孩子一哭,就覺得生活很糟糕,在潛意識裡給自己暗示「孩子哭是很正常的,沒什麼大不了的」

哭泣,才不會成為我們正常生活的絆腳石。

放棄對孩子的期許

孩子的事是孩子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80%的親子矛盾,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弄清楚這一點,或者說,沒有記住這一點。 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但是切忌給孩子設立一個我們自己心理上的「預期」。但這一點有個前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客觀作用力是正確而正能量的,提前將事件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告知,我盡了我做父母的本分,做好了「我的事」,接下來能不能實行得好,就是「你的事」。

不設預期,就不會面對希望落空的失望,不必讓孩子承受父母因為失望而起的遷怒指責。

嘗嘗「不發脾氣」的甜頭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苦惱,我也不想對孩子發脾氣啊,就是控制不住啊!其實是因為, 我們沒有嘗過「不發脾氣」的甜頭。試著在孩子挑戰你的忍耐力的時候,用別的方式解決一次,嘗嘗不發脾氣的甜頭,你就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好。

而一次嘗到這種氣氛平靜的處理方式,下次面對同樣的情況,你就有力量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處理。

獅獅媽有話說

父母都是平凡人,摸索著養育一個或許日後會不平凡的孩子,只有當我們對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降低一些,不設立「我必須達到某種效果」的預期,通往幸福感的那個路口才不會過於狹窄,而只有強大的幸福感,才能對抗時時莫名冒出的焦慮,才能讓我們有相對平穩的情緒,才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平和穩定的成長環境。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孩子+平常心=幸福。

共勉。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