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早地教孩子這些東西,你以為是開發智力,實則是扼殺天賦
2021/11/07

鄰居家奶奶,帶著她的小孫子來串門。小孫子一張口,嘴裡巴拉巴拉地, 從唐詩背到宋詞,中間都不帶停頓。

這一操作,看得我們一愣一愣的。特別是布妞,像看什麼稀奇物種似地盯著人家,眼睛一眨不眨。好在這娃心大,耐心等男孩背完,拽著他的手就要去玩滑滑梯。

我從家裡老人的表情中看出來: 他們有些焦慮了。男孩只比布妞大一個月,人家的知識儲備,確實甩布妞一大截。

都說孩子要做早教啟蒙,有利于智力開發。但孩子在學齡前,背古詩、認字,真的就有利于以後學習嗎?

一:孩子學習有敏感期

心理學上認為,在孩童時期,會出現一些特定學習機會的「寬窗期」,又叫「敏感期」。

孩子在「敏感期」時,學習某一知識或技能會特別容易。而一旦錯過,以後想再學,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可能還達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0-6歲的「語言敏感期」,其中3歲前最為重要。如果孩子在3歲前沒有打好語言的基礎,6歲前沒有及時補救。那麼以後說話,可能會存在不流暢、不利索、學不會的現象。

又比如2歲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孩子對物品存在的空間位置有一定的秩序要求,不允許隨便打亂。如果孩子沒有被允許發展出秩序的敏感性,他以後學習知識,就很難進行邏輯分類,發展出條理性。

孩子在進入「敏感期」時,不需要父母督促,他也會表現出天然的興趣,自發地去做某一件事。

但如果孩子還不到學習某個知識的敏感期,父母強行要求他進行大量的知識儲備, 反而會破壞孩子的興趣,導致他產生抵觸心理。

比如認字。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指出:孩子在5歲左右,會進入符號(識字)的敏感期。如果我們在孩子5歲以後,進行文字的啟蒙,確實能激發孩子的天賦,為以後學習打下基礎。

但啟蒙,並不等于「教學」。即便在孩子的「敏感期」內,過度地教學,只會是揠苗助長。

二:孩子的記憶方式

雖說孩子在敏感期識字、拼讀,能事半功倍。但在啟蒙時,我們先要瞭解孩子的思維和記憶方式。 《發展心理學》指出:幼兒期的孩子,以形象記憶為主,5歲前基本沒有記憶策略。

這話啥意思呢?就是說,孩子記住一個東西, 基本是看外觀形象的。比如你給他看一個蘋果,他記住了:哦,這是蘋果。 蘋果的這個外觀圖像,就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等下次你再拿出蘋果來,他就知道了,長成這個樣子的東西,叫蘋果。孩子認字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給他看一個字,他多看幾遍,把字的樣子記住了。等下次你再指給他看時,他就知道,這字念啥。

孩子5歲前,沒有記憶策略。 他能記住東西的方式,基本是靠機械記憶——重複記和背。既然孩子幼兒期是以形象記憶為主,又無記憶策略,那他多背唐詩宋詞有意義嗎? 講真,還真沒啥意義。

你看娃搖頭晃腦地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背得有模有樣,但實際,他知道是啥意思嗎?

不知道!「依」長啥樣?「盡」

長啥樣?「依山盡」又長啥樣?他根本就不清楚。背得挺有詩意,但實際,在他看來,跟念「蘿蔔、白菜、癩蛤蟆」是一樣的,沒啥區別。

因為,他只是機械地死記硬背了而已。

並且,如果我們為了所謂的「開發智力」和「不落後于人」,拼命地讓孩子多認字、多背書。等到了真正要認字學習的時候,他可能就失去興趣,甚至反感了。

因為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飽和現象」。

它指的是,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或物)感興趣,就讓他一直做,體驗個夠。即便有不適感也不能停下來,這人會因達到「飽和」而最終產生「厭惡」感。

所以,如果孩子進入了「符號」敏感期,我們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能過度。 因為一旦過度,孩子就可能因「飽和」而厭惡。

三:如何恰當地引導?

既然說了,教孩子識記和認字,既不能過急,也不能過度。那有哪些方法,可以恰當地增加孩子的認知呢?

● 無意引導

啥叫無意引導?就是不經意地,把知識教給孩子。由于幼兒期的孩子,學習知識是以無意識為主

。他不是刻意地汲取知識,而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就把知識記住了。所以,當遇到機會時,我們就可以「潤物細無聲」地把知識教給孩子。

比如去到動物園,看到指示牌上寫著「大象」,就可以告訴孩子:「這兩個字是:大象。」孩子除了看動物本身,還會對代表動物的那個文字很感興趣。

去到別處,看到有提示或警示牌,都可以給孩子解說。 孩子在無形中吸收知識,比你正兒八經教他讀寫、複習、背誦有意義多了。孩子願意學,也就會更有效。

● 鼓勵孩子說

3-6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重複」是孩子學習的主要方式。 這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表達。

比如在動物園教過孩子「大象」後,回家讀繪本,再看到這兩個字,就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來。即便說錯了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多教幾遍。

在教幼兒期的孩子知識時,我們不要抱有「功利」的心態。覺得教了幾遍,孩子就「必須」得記住。或者別人家孩子學的東西遠遠超過自家孩子,就心急也要求孩子學多少。

有這樣的功利心態,很容易

讓孩子心生抵觸,或者有心理壓力,反而產生抵觸情緒。只有興趣和熱情,才是孩子增加認知的關鍵。

●當然也別畏縮

有位媽媽朋友問我:「是不是5歲前教孩子認字或者讀書不好?」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符號」敏感期會提前,比如4歲左右可能就對文字很感興趣。而有的孩子會推遲,可能5歲過了才表現出興趣。

我們儘量做到不刻意。只是當孩子對文字符號表現出興趣,並且問你「媽媽,這是什麼」時,我們也不要退縮,覺得過早教孩子認字不好。 而應該大膽說出來,教給孩子知識。

增加孩子的認知,我們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勵。保持孩子的興趣,讓他順其自然地去掌握、學習,這才是最佳狀態。如果孩子對文字不感興趣, 那就陪孩子讀讀繪本,鼓勵他表達,為他之後接觸文字打好基礎。

很多媽媽會焦慮娃的「早教」。但其實,孩子在6歲前,會有各種各樣的「敏感期」。他會用行動告訴你,他對什麼感興趣了。我們若能跟上孩子的節奏,提供適當的幫助,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用心澆灌,靜待花開」, 這句話,用在6歲前的孩子身上,再適合不過了。希望我們在育兒路上,能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等待。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