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經常有以下5種口頭禪時,父母需要注意啦
2021/01/08

我們通常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對一個人的性格進行分析;來篩選出相應的相處方式。所以,一個人的性格在社交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如果心理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當孩子經常有這幾種口頭禪時,家長需要注意孩子的性格變化

1.我不想去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經常會鼓勵孩子做一些事情,讓他們去豐富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將「我不想去」掛在嘴邊的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面對新鮮事物都會想去嘗試,但是孩子總是拒絕,即使父母鼓勵也不願意,孩子很可能就已經有些自卑了,這代表孩子的內心沒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去嘗試。

2.說抱怨的話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說一些抱怨的話,把責任都推給其他人;常常是因為孩子認為自己處於弱勢狀態,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強大。

說到底,就是孩子懼怕責任堆在自己的身上,受到批評與懲罰;孩子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讓孩子選擇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

如果孩子經常抱怨,父母就該注意孩子的性格變化。

3、這麼做是正確的嗎?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向父母求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總是這麼做,就值得注意了。

總是尋求父母幫助的孩子,他們不是不會去動腦思考;而是可能自己被否定的次數太多了,導致他們不敢自己去做決定;什麼事都要諮詢一下父母的意見。

雖然看上去,安全了很多,但是孩子已經對自己開始產生質疑,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4.愛說「我不能、我不行」等話

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說「我不能、我不行」這些話時,父母就要引起注意了。這些話往往是孩子懦弱膽小的表現,他們害怕失敗,所以陷入自我否定,不敢嘗試。父母應該用鼓勵式教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肯定,讓他們建立自信,一點點改變懦弱的性格。

5.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孩子犯錯時,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最初都會選擇逃避或者隱瞞;然後在父母的教育下,開始學會誠實。這是他們對懲罰的恐懼造成的。

但是當一個孩子在發生爭吵或者矛盾之後,總是主動的去道歉,去討好父母;其實問題已經出現了。

總是道歉的孩子,因為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把握,害怕失去,所以才會選擇接受較小的懲罰,以獲得鼓勵以及原諒;這是孩子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孩子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越來越自卑。

自卑的孩子多是小時候3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1.食物上的需求

這種需求在現在出現的概率已經很低了,但是還是需要提一下。食物上的需求,主要指的是母嬰時期的孩子。

在這個階段,無法自己進食,多是依靠父母或者其他人的餵養;如果對食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缺乏安全感,為以後的自卑打下了基礎。

2.對「關注」的需求

很多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對孩子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孩子做出一些認為很棒的事情拿到父母面前炫耀時,也得不到認可;做錯事情,卻會受到嚴厲的批評與懲罰。

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心理產生明顯的落差,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配得到愛;變得越來越自卑。

3.尊重和自由的需求

一些強勢的父母,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建議;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出現與自己不符的行為,就會動輒打罵,不給孩子的尊重和自由,處處約束孩子;讓孩子不敢去做。

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給孩子孩子足夠的關注,適當的給孩子鼓勵和支持;不要對孩子過於吝嗇,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語言表達;他們會把內心的真實反應通過語言傳達出來;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越能夠幫助孩子糾正;孩子也會更加健康快樂。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