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一半諾貝爾獎的德國,與我們教育上差距在哪
2021/02/18

德國有近乎八千萬的人口,而在這其中卻有將近一半的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龐大的群體基數,是不是也讓你瞠目結舌?

為何德國會有如此之高的諾貝爾獲獎概率呢?

從德國一段名叫 《森林幼稚園》的紀錄片中可以尋找到答案!

之所以被稱之為「森林幼稚園」,顧名思義教學的地點不是在室內而是在戶外。在幼稚園的一天裡,孩子們都是在實踐中度過的。

早晨孩子們一邊背著書包,一邊推著上課實踐的工具, 跟隨老師在只有三攝氏度的氣溫裡。徒步前往課堂所在地——「國家森林公園」。

到達目的地後,老師開始教授孩子爬樹,其中2歲左右的孩子由於技巧生疏,在爬樹的過程中跌了個大跟頭。老師沒有責怪,而是一邊安慰孩子,一邊鼓勵他鼓起勇氣再試一次。

只見孩子們手裡拿著木匠師傅的工具,

一板一眼地拿著小刀、鋸子、榔頭等,開始砍木頭、釘木板。

午飯時間結束後,孩子們又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繩索探險遊戲課程, 最後在結束繪本閱讀之後,孩子一天的學習任務也就結束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大多數人看來可能是標新立異,但是實質上在德國這樣的幼稚園已經超過了上千所。

在一年四季之中,老師們會根據天氣季節的變化帶領孩子開展截然不同的自由探索課程,不過唯一不變的則是無論天氣多麼嚴寒,上課地點始終都在戶外。

可能在表面上來看,這些孩子並沒有學習到任何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是實際上在運動加上精細活動的訓練之下,孩子不僅收穫了強大的身體素質,還具有很強的專注力和勇氣。

從小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無論是求知欲、思考能力還是生存能力

,他們都要遠遠勝於同齡人。由此看來,幼稚教育的技巧也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率的助力者。

稍微熟悉德國的人都知道,德國一直有 「教育強國」之稱。

在這個人口基數下,能頻繁拿到諾貝爾獎,一定和他們的教育方式分不開關係。實際上早就有很多家長對德國的教育方式感到好奇,當你看到人家的幼稚教育之後,對他們頻繁拿諾貝爾獎就不奇怪了,反正我是很服氣的。

德國不主張「學前教育」

翻開德國的《基本法》之後,你會發現在第七條第六款中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

也就是說德國是沒有學前教育的。

剛開始看到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時我是不太理解的,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之後,他們說孩子在小學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國家的介入下,他們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被破壞。

但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學,這個階段他們重視培養孩子的 社會常識、動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比如德國最出名的「森林幼稚園」,不管是什麼樣的天氣,孩子們都是一整天在森林裡上課。

老師會教孩子爬樹、生火、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最後在繪本閱讀中結束一天的課程。

當然,有時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去消防局、馬路上、公安局等地方,學習如何報警、如何過馬路以及一些簡單的消防知識。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孩子們,不管是想像力、求知欲、思考能力還是生存能力都要超過同齡人。

反觀我們的教育方式,一味地讓孩子學習,變成了學習機器,已經不會主動思考了。

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

全世界圖書中有12%的語種是德語,而德國的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2%。

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在柏林,每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麼密集的書店裡卻永遠不缺讀者。

在德國的任意一個地方,你總是能看到拿著書本的人。雖然德國不主張學前教育,但大力鼓勵家長們陪伴孩子閱讀,德國家長經常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

在每個德國的家中都能看到大量的書籍,其中給孩子看的書種類更是豐富。他們認為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愛看書的孩子永遠不會感到孤獨。近幾年,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越發被家長們重視,讓孩子學再多的知識,都不如讓孩子多看幾本好書。

數學學習,重在培養數學思維

提起德國,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德國工業的精進,這也意味著德國在孩子的數學教育上非常重視。而德國的數學教育的確與眾不同,德國孩子從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加減法,還是10以內的。

那他們小學一二年級學什麼?

學數學思維!

德國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堂數學課不是教孩子認數、數數,而是教孩子總結規律。他們認為死記硬背的學習只會讓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在打好數學思維的基礎後再教孩子運算,避免孩子學數學時思維混亂,所以德國孩子的數學普遍都不錯。

對比國內教育,德國的教育模式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德國的幼稚園就已經這樣重視教育模式和方法了,可想而知,培育出近一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而從德國的幼稚園教育模式,再對比國內的「超前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怎樣的一個啟發呢?

1、不要以成績為主導去逼迫孩子成長。因為以分數為主導的教育會帶給孩子一種成績就是唯一的誤區,他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提高分數,這樣孩子是不會從學習中真正得到能夠提升自己的技能或者知識的。

2、不能一股腦讓孩子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孩子的學習要有針對性,除了普及日常生活的知識的必要性外,要給孩子一種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感覺,不能急於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報了奧數班,鋼琴班,然後又去學畫畫,學跳舞,學書法。這樣會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不要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抗拒感,要以興趣主導。

3、不要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有想像力和思考能力是好事,要加以保護和引導,不能把孩子一些奇妙的想法加以否定,並強加給他們現實的東西,這樣會讓孩子慢慢失去對一樣事物或現實的自我思考,會讓他們慢慢全盤接受來自外來既定的規律和道理。

Wendy媽有話說:

在德國,父母們一向尊重孩子的自己的選擇,不會強迫孩子根據大人的意願來做事。即使為孩子買一件衣服這樣的小事,也會讓孩子自己來做主。當孩子嘴裡說不、我不想……這樣帶有拒絕性的話時,父母不是感到生氣,而是感到欣喜。因為他們明白,孩子的自我精神在增強,孩子開始自己在思考,在做選擇,在捍衛自己的利益。儘管,孩子經常說不會給他們帶來許多麻煩,他們卻毫不在意。這一點與我們中國的父母恰恰相反,想想我們一些父母,有多少人在勉強甚至威逼孩子去做事呢看孩子不喜歡參加學習班,逼著孩子去學;孩子明明對書法不感興趣,卻逼著孩子整天練習……這樣不尊重孩子意願的事情比比皆是。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