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資料研究顯示:學霸並非天生,大部分來自「這4種家庭」
2021/12/13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學校,所以從小就費盡心思將孩子送到名校學習、家長全程陪同、節假日被各種興趣班佔據,父母每天都望子成龍般地看著孩子。

然而,經歷了這些的孩子,就真的一定能成為學霸嗎?

或許你會認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理應學習成績比別人好!但事實或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教育部的大資料「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顯示:上述的這些因素都與孩子成為學霸無關。

這項研究當時調查了2萬多名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五年級,為了更精確地推測出能成為學霸的孩子,與家庭哪些因素有關,調查都非常詳細。

除了收集家庭的結構、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準、種族、性別這些基本調查。

在這項研究中,甚至還包括孩子在家中的各種細節問題。

例如:看電視的時間、父母對孩子的肢體教導等。

結果顯示:大多數學霸都出自以下4種家庭。

在美國的大資料分析結果中, 能出學霸的家庭中,父母考慮第一胎的年齡普遍在30歲或30歲以上。

此時父母事業都已走上正軌,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並且在保證經濟收入的穩定後,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會增加,彼此之間會有更多溝通的機會。

30歲是一個父母的坎,過了這個年齡線的父母們會多一絲耐心與穩重,這有利于與孩子溝通。並且在保證在孩子的物質生活後,能夠讓孩子的思想「富足」起來。

根據研究顯示,孩子的思維方式是否局限短淺受限于家庭的經濟狀況。

普林斯頓大學利昂. J. 凱銘(LeonJ.Kamin)教授曾在1971年提出:

高智商受遺傳影響的論據不足,但卻與環境關聯緊密。

天才並非像世人想象的生來不凡,他們的成就更多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

哲學家愛德華家族,在200年內出過3位科學家、13位大學院長、103位大學教授、60位醫生,甚至還出過一位副總統。

而同時代的一位紐約酒鬼賭徒萊克,他的後代在200年中有近百人被判刑監禁,300餘人無所事事成為乞丐。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合理發揮孩子的智商優勢,學歷的高低決定了家長是否會重視孩子的成長,也意味著孩子的天分是否能夠得到優質的培養。

在大資料分析中,有一點很值得重視。那就是學霸出現的家庭中,必然存在至少一位清楚教育重要性的家長,他們更善于與孩子進行溝通。

迅就教育子女說過:「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

父母需要與老師多聯絡,因為當孩子步入校園後,老師才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人。通過及時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也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能避免很多親子矛盾。

經過大資料的分析結果總結出,孩子的閱讀與成績有著正向關聯。

說明家中對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是會切實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在梁啟超四五歲的時候,由身為秀才的祖父教導看《四子書》和《詩經》。

適當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會提高孩子對知識獲取的積極性,但近期的一個研究報告指出,50%的家庭中為孩子的閱讀「庫存」不足25本書籍。

閱讀量稀少無法為孩子培養出正確的好習慣,閱讀會拓展思維開拓眼界,而好的學習成績也必然離不開平日裡的閱讀積累。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