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表露退意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2020/11/18

前幾天,朋友小淩和我訴苦: 「我家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真是愁死我了。」

原來,她陪孩子畫畫的時候, 孩子有幾筆劃的不好,想要拿橡皮擦掉重來,卻因為不會用橡皮開始發脾氣。

一開始,她還耐心地慢慢引導孩子:一隻手按著紙,一隻手用力擦就好了呀。

可孩子試了幾次,不是紙皺了,就是擦不乾淨。最後,孩子乾脆把紙筆扔了一地,大哭了起來。

小淩說,她的內心特別崩潰: 連用不好橡皮都要哭,心理這麼脆弱,以後遇到更多問題可怎麼辦?

小淩的擔心不無道理。

那些遇到挑戰時,選擇退縮、放棄的人,在入學、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了苗頭:

小時候搭積木、玩拼圖,一遇到困難就不玩;

上學後,遇到難題就退縮;

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崩潰……

我們都希望孩子遇到問題可以冷靜處理,沉著應對,而不是輕易放棄,但到底應該怎麼做?

孩子表面的 不敢 ,多源於內心的害怕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

也就是說害怕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類遺傳進化的結果。

對孩子來說,恐懼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那麼,那個說「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懼什麼?

1.恐懼想像中的怪物

在節目《新生日記》中劉璿的二寶快要出生了,想著讓大寶赳赳能夠自己在單獨一個房間睡覺。和赳赳商量好,劉璿帶著他去房間整理床鋪。

赳赳看著床邊的一個擺飾,問媽媽是仙人掌嗎?劉璿告訴兒子,那個是水晶石,很堅硬的石塊,碰到之後會流血。

本來只是一句無心的解釋,沒想到赳赳卻很害怕,自己站的遠遠的,還害怕媽媽也碰到。

當媽媽要去鋪好床尾時,赳赳害怕地趕緊拉住媽媽,不要媽媽去碰。

本來對自己睡覺信心滿滿的赳赳,看到那個床邊的「怪物」只想逃離。

我們小時候也有這種體驗,爸爸媽媽告訴我們「那個東西危險,小心碰到它」,於是,我們就會想像自己碰到它以後的種種危險,把那個東西看作是一個怪物。

而當我們後來才發現其實那個「怪物」

並不可怕,只是因為我們把它想像成怪物,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懂得了也就不怕了。

孩子的想像比較豐富,認知又比較少,大人的一句話,孩子就會浮想聯翩。

其實,孩子那種害怕的情緒,就是一種真實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往往是一種對未知的想像。

孩子不是輸不起,是怕「不被愛」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一遇困難就逃避,是因為輸不起。 其實,孩子不是輸不起,而是怕「不被愛」。

孩子「輸」了的時候,父母的做法和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失敗的心理感受。

在親子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來了個「別人家的孩子」——徐敬凱,剛上一年級的徐敬凱有著超乎同齡孩子的自律。

當其他小朋友吃完飯,開始玩耍時,徐敬凱卻一聲不吭地回到桌前開始埋頭寫作業。

但是,寫作業時,徐敬凱害怕審題錯誤,總愛問老師:「這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才藝表演環節,孩子們都積極自信地表現自己。很會跳舞的徐敬凱,依舊拒絕表演:「不要!」

後來,徐敬凱一個人來到了葉一茜辦公室門口,經過開導,他才說出了心裡話: 也想表演,但怕做不好。

為什麼孩子這麼害怕「失敗」?

原來,他有一個虎媽,為了不讓兒子落後,徐敬凱媽媽給他佈置了大量作業。一個寒假,年僅7歲的徐敬凱就做了376張試卷,而且,只要偷懶、錯題、不仔細就要加罰試卷…… 

因為不允許出錯,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邁出第一步的勇氣。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在通過大人的「回饋」來評價自己。父母的評價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基礎。

當孩子贏的時候,我們總是興高采烈地祝賀他 。

孩子輸的時候,雖然我們嘴上說「沒事啊!寶貝,輸了也沒事。」可是滿臉的失望卻藏不住。

贏時的風光和輸時的慘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就會在心底告訴自己「我不能輸,我要贏。」

只有我們多重視過程,不過度強調結果,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輸還是贏,正確還是出錯,爸媽都是支持我,愛我的。

孩子在經歷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擁有挑戰的勇氣。

當孩子表露退意時,聰明父母這樣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 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一旦孩子變得消極,內心就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而來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就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時,請多一些看見,少一些評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強迫;多一些溫暖,少一些指責。

1.看見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不敢的時候,不要急於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孩子,更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不怕不怕,沒什麼好怕的。

劉璿兒子赳赳害怕床邊的水晶石,一直想要逃離那個房間。爸爸媽媽並沒有急切地對赳赳說:這沒什麼怕的,而是耐心陪著他,並親身示范告訴赳赳,這個不是「怪物」,沒有那麼可怕。

爸爸拿手去觸碰水晶石,讓赳赳看到水晶石並不是怪物,碰到就會使人受傷的。然後又用腳一點點地試探,讓赳赳知道即使爸爸的腳在床沿上也不會碰到水晶石,而赳赳的腳是根本夠不著。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指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並且客觀的進行處理。

我們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適應,採取適當的方法去讓孩子直面恐懼,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焦慮和恐懼。

看見孩子的恐懼,承認孩子的害怕,給予他們「懦弱」的權利,孩子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2.和孩子站在一起

陶虹在節目中講,發現女兒不願意玩積木,無論她怎麼「誘惑」女兒,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是特別奇怪的是,只要她不在,女兒就會自己過去玩,一旦看到媽媽來,就會立馬跑開。

後來,陶虹才知道,是因為女兒看到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一對比,就感覺自己很失敗,怕做不好得不到認可,所以才不敢玩。

於是,她就讓爸爸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

用行動告訴孩子:大人搭積木也是會倒的,大人會犯錯,孩子做不好也是正常的,沒有關係。

讓孩子的自尊得到保護,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給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氣。

每個孩子的成長,自信都必不可少。自信,是一種來自於內心的力量。

給予孩子成長的勇氣,讓他不懼怕未知的想像,不怕難,不怕輸,帶領他走向未來。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時,我們要透過字,看到孩子背後傳遞的聲音。

給予他充盈的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他才有信心滿滿地走向未來。

如作家畢淑敏所寫:

孩子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

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較冷靜。

獅獅媽媽有話說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 心理免疫力。就是說,當我們碰到一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問題,我就會主動解決。

只有翻越過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解決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不能每次都沖在前面幫他解決,也不能強勢地把他直接推到困難面前,硬碰硬。 

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陪著他們成功一次,又一次……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