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4種行為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誘發抑郁,父母需注意!
2022/06/07

父母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有時來自父母的某些行為反而會傷害到孩子的大腦,使孩子的大腦變笨,嚴重時還會誘發抑郁。

條件發射:讓大腦做出保護性的決斷

不知道大家看不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科學家把猴子放到籠子里,然后每天都會放一根香蕉,不過猴子想要得到香蕉就必須踩到鐵板上,被電得全身麻痹。

一次次的電擊,讓猴子開始抗拒,不得萬不得已的時候,猴子絕對不會去觸碰哪根香蕉。

突然有一天,科學家電擊設備給拿走了,不過鐵板依然還在,而且為了加大對猴子的誘惑力,又放了許多香蕉,但是猴子依舊不敢去觸碰。

很多人都覺得猴子笨,但事實上,猴子只是因為在無數次的失敗后不敢去嘗試了而已,這就是條件發射:讓大腦做出保護性的決斷。

假如,我們把猴子換成孩子,那麼父母的某些行為和做法也會一樣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腦海中,慢慢的孩子也會做出保護性的決斷。

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曾說過:孩子以后的性格、成就,都和家庭因素是分不開的。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的未來起到決定性的因素,因此父母一定要主要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這4種行為會影響孩子大腦

1)錯誤的表揚

斯坦福Carol Dweck教授此前曾做過一次,「贊美方式與思維模式發展」的實驗,最后得到的結果是:

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會覺得努力和困難都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很笨;反觀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卻認為努力和困難可以讓自己得到提升。因此,當面對困難的時,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卻越有努力,越想克服困難,哪怕最后失敗了,他們也敢于面對。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太聰明了」「你真好」類似的話,可是這些夸獎過于空洞,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父母表揚孩子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從孩子努力的過程、細節、態度等入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力量,而不是還沒等做呢,父母先對孩子進行夸獎,這種夸獎反而會讓孩子前功盡棄。

因此,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欣賞他的進步時,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2)不切實際的期望

孩子時父母的希望,但是有些父母卻對孩子擁有這一些不切實將的期望。

如果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心過于刻意,而且還經常在孩子面前提到「你要好好學習然后給父母換房子的話」這不僅是在給孩子壓力,父母還給了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

嚴重時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還會誘發抑郁。

3)沉迷游戲

不知道父母們發沒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你的孩子已經變成了手機不離身的狀態。

在我國3-6歲的兒童里,手機接觸的孩子已經高達91%;到了9-10歲兒童中,甚至已經和成人使用行為幾乎一樣了。

這種現象是非常可怕的,當孩子沉迷手機電腦這些垃圾游戲時,大腦的發育、對外界的認知、與人的溝通等等都會落后于不玩手機的孩子。

不過,現在不玩手機的孩子少之又少,而罪魁禍首便是父母,父母經常會為了省事把手機或者平板扔給孩子,這種錯誤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

4)父母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聽過「標簽效應」這個詞,大概的意思是,父母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簽」然后孩子就會慢慢的往這個標簽的方向去發展。

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胖,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蠢」,看似在批評孩子,其實已經給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標簽。

在蘇珊·福沃德教授的一本書中曾說:

‘’孩子是不會分別事實和笑話的,他們只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且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其實,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父母打擊孩子的同時,孩子的潛意識也會把自己歸類成這類人,但是當父母看到孩子的優點,正確的去表揚孩子,反而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結尾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是請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去影響孩子,一個孩子的未來如何,其中家庭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希望各位父母可以好好反思自己的錯誤,選擇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去培養孩子,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