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媽媽,就算累垮自己也養不出好孩子!願你不在其中!
2020/10/30

人們都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影響深遠的。一般的孩子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能力,都是比較像自己的母親的。一個母親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莊,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目前中國式家庭教育多以媽媽為主,很多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處於缺席狀態,育兒過程中,當爸爸缺席時,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將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一言一行都將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孩子在小的時候無法明辨是非,因此他並不知道哪些應該學習,哪些應該摒棄。也正因如此,無論是母親身上的優點還是缺點,都會被孩子全盤接收。

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是為什麼很多母親,還是不改正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呢?

原因就在於,家長們根本看不見自身的缺點,很多缺點早已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家長自身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的身上,往往會引發一些大的問題。

01過分愧疚型:

外國家長為教育孩子、讓孩子體驗挫折,經常會說:「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反觀我們自己,在放手孩子自由成長時,很容易就會焦慮、愧疚、自責。

以致於我們在幼稚園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明明是小孩自己忘帶了某個東西,卻毫無責任地埋怨爸爸媽媽:「都怪你!沒有給我帶,害我被老師罵了!」

而不少父母還反過來道歉說:「對不起,爸爸/媽媽一著急給忘了,下次不這樣了啊。」

母乳不夠,媽媽愧疚;忙於養家活口陪伴不夠,爸媽愧疚;偶爾發了脾氣,爸媽愧疚……不知大家有時會不會感覺對孩子疼愛到極端,而身心俱疲?

但遺憾的是:這些付出,長期下去很難得到回報,而是讓孩子養成遇到難題,就責怪別人的壞習慣;無法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更不會成長進步。

02「孩奴」型:

「孩奴」形容一些父母一生都為孩子打拼,為孩子忙碌,而失去自我的生活狀態。問問自己: 有孩子後,有過多少真正屬於個人的時間?

不少寶媽感慨:當媽後沒了自我,整天繞著孩子打轉。和朋友聯繫少了不說,連跟老公的相處都少了,更別說社會接觸、業餘愛好了。

為了家和孩子,推掉單位的大多數活動,甚至辭職。

無論被迫無奈,還是心甘情願, 似乎這樣「全心全意」,才算稱職媽媽。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儘然,這樣的副作用太大了。不僅是媽媽失去自我,對孩子來說,也會增加他們的匱乏感和愧疚感,造成他們與金錢的關係變得沉重艱難。

可以負責任地說,「孩奴」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

03過分擔心型:

近年來,當爸媽的精神越來越緊張了:孩子外出,要不停地嘮叨「小心過馬路、多穿點別冷著、別亂摸東西……」

校門前擁堵著接送孩子的家長。孩子背著書包自己上下學的情景,估計未來的很長時間內都難看到了。

對孩子的擔心,像父母腦子裡永遠沒法擺脫的一根弦,時刻繃得緊緊的,讓人身心俱疲。

老話說得好:「 處處擔心,即是詛咒。

其實,多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孩子往往更能健康、優秀;而孩子總是感受到不好的擔心、暗示,可能真的會朝著不好的方向來發展。

04操勞過度型:

不少做父母的估計都經歷過、或見過這樣的場景:

深夜洗衣服,為孩子起早摸黑,天亮就買菜做飯、送孩子上課,全程給孩子背書包,孩子在一旁輕輕鬆松;買了好吃的,孩子自顧自的拿著吃,也沒問下身邊的父母……

操勞過度的父母禁不住感慨:我們為孩子無私付出,孩子為什麼卻越來越自私了呢?又或者自我安慰: 他現在小不懂事!是這樣的……

但不懂事和自私完全不是一回事,自私的孩子佔有欲非常強,不僅不會和人分享,想要的東西也會想盡辦法占為己有。

隨著他們長大,自私的欲望還會不斷膨脹,可能發展成: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不擇手段。

所以說,過度操勞,其實是間接助長孩子的自私欲和匱乏感,對他們的成長弊大於利。我們要學會對孩子放手,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

獅獅媽媽有話說

孟母三遷給孩子創造的是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與之同等重要的還有家庭氛圍。孩子每天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超過2/3,可以說孩子能達到什麼高度取決於父母對他的影響。

所以想讓孩子出色,自己首先要優秀,請從改掉這些壞習慣開始吧!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