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廢孩子就是反復對他說「你要加油」,正確鼓勵孩子「3件小事」你做對了嗎
2021/09/20

說起一個孩子是被養廢的,很多人覺得,養廢一個孩子無非是溺愛,讓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也就是把他變成一個巨嬰。

其實這個答案沒有錯,但養好一個孩子難,養廢一個孩子卻很容易,家長們都知道,讓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會讓孩子變「廢」。 其實家長的盲目鼓勵也會讓孩子變「廢」,比如這句最常見的——「你要加油」很多時候,用「加油」來鼓勵孩子,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沉重的傷害。

有人問:當父母給你喊「加油」的時候,真的有鼓勵到你嗎?

有位網友回答:我父母的加油聲只傳遞了一個資訊,就是「你還有努力的空間,你一定要變得更好。」

她說,小時候,鄰居小姐姐熟背唐詩300首,媽媽就時不時給她打氣:「我囡囡也不差,再努力一點肯定也能背出來。

」小學時,班上很多同學考雙百,媽媽逢考必說:「囡囡加油!這次一定能考雙百。」

國中時,她好不容易考進前五,媽媽卻盯著數學成績:「你偏科有點嚴重哦,還得再加把勁啊!」

明明自己能力有限,可面對父母不斷的「鼓勵」,她即使屢遭打擊,即使遍體鱗傷,也不敢表露絲毫的退縮,只能強撐著前進。

高中時,她開始精神崩潰,甚至經常耳鳴,整夜焦慮到睡不著覺。她說:「我明明已經拼盡全力了,父母卻從來就沒有滿意過,加油的盡頭到底在哪?」

心理諮詢師周小寬曾表示:長期被過度期待的孩子,他一方面會「逼迫」自己,一定要達成他人給他報以的「善意期待」;另一方面,如果他無法實現這種期待,就會引發壓力、內疚、自責,最後深陷負面情緒之中無法解脫。

以期待之名,不斷地對孩子提高要求,是父母對孩子最殘忍的「綁架」。

其實,鼓勵就像把雙刃劍。恰到好處的鼓勵,能讓孩子感到溫暖和支持,盲目而過度的鼓勵,則給孩子增加了枷鎖和包袱。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地鼓勵孩子呢?

1. 永遠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孩子最不喜歡父母的行為中,「總是誇別人家孩子」穩居第一。

「你同桌回回第一,你也要加把勁呀!」「別人都可以,你一定行的,加油。」「你小林姐鋼琴都八級了,你也要爭口氣呀!」比較式鼓勵,孩子接收到的資訊,也只有對比下的自卑感和挫敗感。

看過一位媽媽的自述,為了鼓舞孩子,而又不讓孩子自滿,她一直採用比較式鼓勵。結果,孩子不僅沒有努力上進,反而自甘墮落,沉迷遊戲。她恨鐵不成鋼,把孩子從網咖揪出來,孩子卻吼道:「反正我處處不如別人,你還管我幹什麼!」其實,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對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種過度期待,是一種負擔。

很多時候,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家長的初衷肯定是想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但事實卻是,橫著看(跟別人比),家長永遠都不會滿意。

只有豎著看(跟自己比),家長才能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引領孩子不斷成長。

2. 少一點「加油」,多一點「交流」

前兩天,我兒子突然鬧著不願學腳踏車了,我知道他怕摔跤,就鼓勵他:「加油,多練練就學會了。」可孩子依舊哭喪著臉,表示不會再碰腳踏車了,我意識到自己的鼓勵並不起作用,開始回憶書本上教的。

先描述孩子感受:昨天你學腳踏車摔了好幾次,手腕,膝蓋這裡是不是還好痛?然後表示理解:你那麼認真學,可是練了一下午都沒練好平衡感,騎腳踏車對于6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挺難的。

最後共情:不著急,慢慢來,媽媽小時候還摔哭鼻子了呢,學了半個月才學會。兒子得到了安慰,反而主動提出要繼續學:哈哈,我肯定不要那麼久,最多三天就會了。

而這就是心理學的「同頻共振」,兩個人在同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孩子才能聽進去。鼓勵孩子,父母首先得和孩子多交流,學會共情和理解孩子,鼓勵的話才能起作用。

3. 對結果的鼓勵,不如對過程的肯定

其實,鼓勵孩子,不僅要看到孩子的行為,還要關注到孩子的感受。認識到孩子能力的局限時,鼓勵孩子「適可而止」,比推著孩子前進更重要;

意識到孩子受挫時,看見孩子的進步比追求成績更重要;孩子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時,肯定孩子的學習態度比關注結果更重要。有父母為孩子托底,孩子才能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九九八十一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在解決的時候,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話語,和解決方式去説明孩子跨過困境。這句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