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不跟媽親」的孩子,小時候就有徵兆,專家坦言:大多來自三種家庭
2021/06/18

「孩子長大忘了娘」,媽媽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上學,成家立業,可孩子成人後和媽媽並不親近,甚至電話也懶得打,不解媽媽的相思之情。

媽媽感到苦惱,為什麼孩子很少來看望自己,也不聊聊家常,媽媽埋怨孩子,孩子的表現是沉默,內心隱藏著極大的不安又無法描述。

可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褪色,甚至等到孩子長大之後,連打一個電話都成了一種奢望。那到底是什麼偷走了孩子和父母原本的親密關係呢?

一說起孩子「不戀家」的話題,表姐就有一肚子的委屈要說,用她的話說她將女兒養了這麼多年,純粹是養了一個「外人」,明明已經是懂事的年齡,卻從來沒有懂事的痕跡,白白讓自己寒心。

表姐說的就是小外甥女,今年已經十三歲了,早早地上了國中,在我們當地的國中上學,成績也還不錯。這原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可表姐滿腹牢騷,總覺得女兒和自己不親了。

這其實不能怪表姐多心,小外甥女去市區上學的這段時間以來,從來沒有主動給家裡打過一次電話,打電話的時候不是開家長會就是要生活費,表姐覺得自己倒像是家裡的老媽子。

最讓表姐覺得不能接受的是,女兒從來都不跟自己說心裡話,前段時間明明在學校受了委屈,自己怎麼問孩子也不說,問得急了就回懟一句「告訴你有啥用?你除了罵我兩句還能幹啥?」

表姐心裡像針紮一樣地疼,她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地方做得不好。

一般來說,孩子如果和父母的關係出現了裂痕並不是毫無預兆,相反的,家長能從孩子的日常表現出看出一些變化。

【特點一】:內向、沉默寡言

這裡的內向和沉默寡言其實和傳統意義上的性格沉默不完全一致,不和媽媽親近的孩子更獨立,他們可能會對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展現笑臉,可是面對父母,他們往往會想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沉默其實是他們對抗家人的一種額外手段。

【特點二】:性格容易暴躁

長大後不和媽媽們親近的孩子往往會有著更為暴躁的性格,這種性格的形成其實是和他們的成長經歷脫不開關係。

正如前文所說,沉默是消極對抗的手段,而暴躁的性格則是更為積極對抗的手段。

育兒專家坦言:不和媽媽親近的孩子,一半來自於這三種家庭

針對于父母常常犯愁的這個問題,有育兒專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孩子們的這種「對抗手段」,其實是家庭環境造成的,一般來說,這些孩子來自于這三種家庭。

● 第一種家庭:父母的關係破裂,家庭關係不和諧

有一些家庭的父母經常會吵架,這種家庭氛圍是非常不利於全家的親子關係的,長期保持這種爭吵的氛圍,會讓孩子對家庭心生害怕,甚至於刻意去保持距離。

一般來說,身處這樣家庭的父母會更加地情緒化,他們很容易情緒暴躁,壓根聽不進去孩子的話,以至於孩子想要分享的欲望會不斷被壓制,以至於選擇遠離父母。

● 第二種家庭:父母思想古板,不尊重孩子的決定

父母和孩子說到底是兩代人,對於孩子的想法,有些父母很難做到感同身受,他們往往會在孩子話還沒說完的時候就急著打斷。

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作為他們最親近的人,在遇到問題時一定是想要和父母分享的,可父母的古板思想會成為阻礙交流的又一道枷鎖。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說一句話父母就慌慌忙忙地表示不認可,那孩子下一次還會主動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嗎?

● 第三種家庭:家庭成員等級差異大,地位不平等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為了能夠更好地管孩子,會有意去營造一種森嚴的等級結構,這種上下級的結構其實並不適合出現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如果一直都是以上級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久而久之孩子一定受不了。

但願父母都能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呵護他們健康長大,以孝順反哺父母養育之恩。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