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12歲後差距明顯,過的是兩種人生
2021/07/16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父母務必要在合適的時機,做正確的事。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發展的關鍵期」。意思是,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比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6歲前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在這個關鍵期內,孩子學習的效果很明顯,往往是事半功倍,但如果錯過了,可能就要用更費力的方式彌補了。在親子關係方面也是如此。

李玫瑾老師曾在講座中講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在孩子小時候外出打拼,他很有本事,沒幾年就攢下來百萬家財,但是等他回家時,兒子已經長大了。

不愛學習,總是翹課、惹是生非。他想管孩子,但是管不了了,孩子跟他不親、也不聽他的管教。這就是該管的時候,沒有管的結果。

李玫瑾老師說過: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12 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孩子能不能成才,關鍵就看 12 歲前各個階段有沒有「管教」到位。

從小「被管」的孩子和從小「沒被管」的孩子,12歲後的親子關係、性情習慣乃至人生選擇都會呈現出巨大的差距,因為錯過了關鍵期,很難彌補。

0-3歲,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期

0-3歲的孩子對世界很好奇,同時也很需要安全感,這時孩子對父母充滿依賴和信任。

這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3歲後他才會願意相信父母、信任父母、親近父母,才會聽父母的話。

6歲前,立規矩的關鍵期

6歲之前,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主意,思想和行動方面的能力都在快速發展,但他們還不太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所以急需父母幫他們立規矩。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一生中絕大部分的習慣,比如是否自律、是否獨立、是否有計劃、是否守規矩、是否愛撒謊……都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

趁此時期,家長要幫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培養邊界意識,讓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積極生活。

12歲前,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期

12歲,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變得更獨立也更渴望獨立,孩子開始變得容易衝動、不那麼聽話,甚至要和父母對著幹。

所以在這之前,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他的心底有一條不能碰的杠,才能避免在衝動的時候做出令人後悔的舉動。

簡單來說,孩子在12歲之前,非常需要家長的陪伴和管教,就像小樹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關注,避免長歪一樣。

我們常說,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給他陪伴和引導,孩子最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等孩子長大後,父母最該做的其實是放手,給他翅膀,讓他自己去飛翔。這時候即使想引導,孩子也未必再聽了。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才會事半功倍。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