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3個特徵,證明被老人寵壞,父母要制止
2021/02/20

前天閨蜜找我抱怨,說真是被自己媽搞的心累。她哭訴說:「我好不容易給萱萱培養的獨立能力,一見她姥姥就打回原形了。」

「不小心跌倒了,我想讓她自己爬起來,結果她姥姥一個箭步上去把她扶了起來;

想吃蘋果,我讓她自己削,結果她姥姥直接「一條龍」服務送進嘴裡;

走累了要抱抱,我說再堅持一會兒就到家了,結果她姥姥不商量,直接一把抱起來;」

「我一批評我媽,她趕緊賠不是,但一會兒就又寵上了,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其實不止我們,社會上老人寵愛孩子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常言道「三歲看大,兩歲看老。」孩子長大後是否能有所作為,其實並不用等到孩子成年後才可以做出判斷,有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多少可以從小時候的行為上找出蛛絲馬跡,只是這些行為常常被家長忽略而錯過了矯正的最佳時間。

表現一:沒有規矩,家長經常沒面子

敏敏媽媽7歲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學習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總是班級前三名,這讓敏敏媽媽非常開心。

可是雖然說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但是在為人處世上卻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每次敏敏媽媽只要帶兒子去別人家做客, 兒子好像就跟別人家的主人一樣,東摸摸西碰碰,翻翻別人家的抽屜,動動別人家的各種物品,而且還自作主張的把翻出來的物品拿在手裡玩。

所以每次去別人家,敏敏媽媽都非常尷尬,儘管在去別人家之前教育孩子不要有這種行為,孩子去了別人家之後還是會這樣做。

孩子去別人家翻箱倒櫃、用餐時挑挑揀揀、公共場合大叫大鬧……這是沒規矩的表現。

他們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父母也會因他們的沒規矩,被搞得下不來台,還要放下面子給他們處理。

孩子喜歡玩鬧是天性,並擁有較強的求知欲、好奇心,這並沒有錯, 可是家長如果太溺愛孩子,不對其約束、規范,那麼就會變得沒規矩。

表現二:沒大沒小,凡事喜歡講條件

因工作調度原因,慶玲媽媽跟孩子的爸爸不得不去離家比較遠的城市工作,所以不得不讓婆婆來家裡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每天接送孩子上學。

一年之後,慶玲媽媽跟孩子的爸爸工作穩定,就把孩子接去他們工作的城市。

孩子接去之後,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女兒被婆婆慣得無法無天, 只要沒有滿足她的要求,就滿地打滾,還跟父母講條件。

比如帶女兒出門逛街,她看中了一個芭比娃娃,慶玲媽媽覺得孩子有類似的玩具,就不想給她買,然後她就站在玩具前,開始滿地打滾的鬧, 而且鬧著要求媽媽一定要給自己買,不然不走。

慶玲媽媽實在是沒辦法,最後只得給孩子買。生活中,很多的家長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是束手無策,其實這跟家長沒有底線的「溺愛」有關。

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一旦家長沒滿足,他們就開始撒潑打滾,以此循環往復。

表現三:目無尊長,總是亂發脾氣

有這樣一個報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女兒跟媽媽在等車,媽媽不僅拉著行李箱,而且身上還掛著厚重的行李,女兒不僅什麼都沒拿的站在旁邊,而且還伸腿去重重的踹媽媽。

而媽媽只是下意識地躲女兒,卻沒有對其進行斥責,可見已經習以為常。之後通過瞭解, 網友們才知道女兒之所以踹媽媽,僅僅是因為錯過了車。

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網友們的不滿,其中這位女兒成了萬矢之的。女兒的行為之所以引起網友們的反感,正是她目無尊長、亂發脾氣。

孩子目無尊長、亂發脾氣,的確應該進行斥責,可背後卻反映的是家庭教育問題, 若沒有平時對孩子的各種溺愛、縱容、無底線的滿足,孩子還會被養成這樣嗎?

面對溺愛可以這樣做

老人寵愛孩子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撒手不管。要減輕這種現象,這裡推薦幾個建議:

夫妻倆自己帶孩子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 交出撫養權,就等於交出教育權。如果看不慣,就要趕緊把它拿回來

。」

最好也是最累的方法,就是夫妻倆自己親力親為地把孩子養大,不要讓別人把自己的辛勞變得功虧一簣。

在孩子優秀的習慣形成之前, 不要將其全權交給長輩,哪怕只有一年

擔起責任不怕累,如果夫妻二人能把育兒路上的苦都自己咽進肚子裡,那麼孩子的優秀便不是偶然。

耐心和長輩溝通

找一個孩子不在的時候,和丈夫一起拉著父母坐下,嚴肅地告訴他們:溺愛需要克制,不然會讓孩子以為周圍人為自己服務是理所應當的,這不僅大大影響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還會影響孩子世界觀的良好形成。

孫儷在分享育兒觀點時說:「 認真地告訴婆婆,我也是非常愛孩子的,只是育兒理念需要隨時代進步。」

好好跟爸媽談談,不要帶有嫌棄的口吻。因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是我愛著你,但是我絕對不會縱容你

只有父母不妥協,孩子才能學會遵守規則,敬畏規則,在紛亂的塵世中行走,始終堅守自己的底線。

不盲從,不趨勢,不驕縱,正直而獨立,翩翩而君子。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