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孩子的降生會改變家庭成員的身份,改變生活節奏和生活習慣,作為爸爸媽媽的心態和責任感,也會因寶寶的到來與以往不同。准媽媽因為懷孕經歷孕期和胎寶寶的連體,出自母性的本能,在心態上和身份上會早早做出轉變。
爸爸就不同了,如果不是刻意做出思想準備或思考,很難進入父親的狀態,對寶寶的到來要面臨哪些挑戰沒有認知不清晰。以至于育兒過程中,有的父親沒有足夠的耐心甚至抵觸,加上傳統思想意識認為娃就需要媽媽帶,以至于出現了隱形爸爸,喪偶式育兒。
不管父親還是母親的角色都要明白家庭責任是雙方的,父親應該意識到,事業可以放一放,孩子不會等待你有時間才成長,同時作為妻子還需要鼓勵丈夫參與到家庭和教育孩子中來。
電視劇《三十而已》顧佳算得上是一個完美女性,畢業于名牌大學,與丈夫一起創業,為了孩子甘願做全職媽媽。即便這樣,公司的事她一點也沒少操心。事業上她輔助丈夫雷厲風行,也是丈夫的情緒疏導師,在家她是賢妻良母,也是育兒專家。
為了孩子能上一所理想的幼稚園,重金換學區房豪宅,放下身段,想方設法進入富太太圈。顧佳給人的形象永遠是自信、得體,如一個超人。為了挽回客戶在酒桌上被騷擾,果斷放棄訂單走人,一路走一路吐還不讓司機告訴丈夫。
到家一刻也沒有停去尋找參加同學會的兒子,卻發現同學媽媽把兒子關在小黑屋,任憑孩子哭。見此情景顧佳把兒子抱到門口,轉身把那個媽媽推到房間一頓狠揍。獨自面對這一切的時候,丈夫卻在打球半夜才回家。被客戶騷擾、為兒子打架,顧佳隻字未提,丈夫問到胳膊上的傷,她也謊稱是擦傷。
顧佳在家庭中的無所不能,獨自承擔養育兒子的重任,為了孩子上學的焦慮、防小三、事業上還要獨當一面,在這個人物身上幾乎涵蓋了所有女性可能遇到的問題。
又累又忙,壓力只一個人承擔,沒有意識到要轉移給丈夫,讓人心疼。
女性能做職場精英,會教育輔導孩子,家裡家外都能應對自如。同時女性也應該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責任,孩子也需要父母共同教育,單方付出帶給媽媽的委屈、焦慮,影響孩子的成長。
媽媽作為孩子最初的和主要的照顧者,育兒方面比爸爸有著天然的優勢,不能因為爸爸不會照顧孩子,照料不好而埋怨排斥、挑剔。這樣勢必打擊了爸爸帶娃的積極性,媽媽應該採用邀請鼓勵的態度,讓爸爸意識到孩子對父愛的需求,意識到父親這個角色的責任和價值。
媽媽有意識地給爸爸空間,給他機會和孩子自由相處,適當退出給爸爸輔導功課的機會。
在輕鬆的狀態下,培養起親子關係,給予爸爸最大的動力加入育兒。
爸爸的育兒方式教育理念和習慣也許和媽媽大相徑庭,很多男性不拘小節,任由孩子調皮,甚至陪著孩子一起折騰,順從孩子讓他吃一些沒有營養的垃圾食物。這些作為媽媽都看不慣,但還要理解,每個人優缺點共存,即便是媽媽也不一定能做到盡善盡美。
如果媽媽一味地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理念教育孩子,無疑對爸爸來說難以做到,因為改變一個人的理念和思維並不容易。唯一能做的就是理念不同、方式有別時耐心溝通,互相接納。
雖然媽媽好不容易給孩子培養的習慣和規矩,偶爾會毀在了爸爸手裡。但是也要看到男性的力量帶給孩子安全感和自信,爸爸的天馬行空會培養孩子想象力。爸爸帶來的樂趣是媽媽給不了的,爸爸的嚴肅帶來的規則感也不是媽媽輕而易舉能做到的。
如果做不到接納認可爸爸帶娃的方式,那大機率會是媽媽一邊孤軍奮戰,一邊埋怨苦和累,最終成為父親缺失的「幕後黑手」。
父親角色的缺失帶來的是媽媽無休止的忙碌、孩子缺少父親的陪伴和教育,母親一腔怒火為了不影響孩子只能壓抑。依靠父親這個角色主動改變現狀可能性很小,作為媽媽需要從自身去努力,終結喪偶式育兒。鼓勵爸爸多與孩子相處溝通,允許爸爸存在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樣才不至于獨自一人承擔焦慮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