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個孩子送進哈佛,華裔媽媽的育兒秘訣,只有6個字
2022/05/07

每每看到諸如「送子上哈佛」「華裔媽媽」這類的標題,腦海里第一跳出的形象便是蔡美兒——那個「威逼」孩子學習,出版《虎媽戰歌》的雞娃界領軍人物。

● 蔡美兒與兩個女兒

盡管她成功將兩個女兒送進了哈佛,其嚴苛、高壓的教育方式卻飽受質疑。

雞娃只要夠狠,真的就能成才?

恰巧,一位名叫方莉的華裔母親,在2016年也暗戳戳地出了一本書——《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不少家長看后感慨:也許這樣的做法,我們也能復制。

方莉是誰

提起蔡美兒,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耶魯大學的終身教授,家境優渥。那麼,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的方莉,又是何許人也?

其實方莉的起點也不低。她從美國加州大學工程博士畢業后,不久便進入硅谷,從事半導體芯片設備設計相關工作,擁有超24項美國專利。

● 方莉

三個孩子能上哈佛,似乎更像一種「遺傳」,基因里就帶著聰明。

然而,方莉卻坦誠地告訴記者:三個孩子都很普通,二女兒還因為成績不好留過級,中學很長時間都念的「慢班」。

如何把天資平平的娃送進哈佛,還一口氣送進三個?

方莉把自己的育兒秘訣總結為了6個字: 多說、忌諱、體驗。

多說

在養娃的打怪升級路上,「多說」幾乎是父母的常態,一訓小孩就停不下來,甚至喋喋不休。

但從孩子冷不丁的一記白眼里,略約知道效果。

與孩子說話,多說什麼才能真正事半功倍呢?

方莉的答案只有三個字——「我愛你」。

● 方莉與慕名而來的家長在分享會上

她曾分享過自己與大女兒的一段經歷:

在大女兒上國中時,某天突然帶回家一個手工掛鐘,興沖沖地跑到方莉面前,獻寶一樣地送給方莉。

掛鐘是保齡球模樣,很可愛。

「我知道孩子在上木工課,這恐怕是用了不少節課才做出來的。」

但彼時的方莉正忙于做飯,將掛鐘往桌子上一放,轉身便走進了廚房。

幾天后,女兒哭著來找她,滿眼失落。

「女兒哭了,哭得很傷心,說是辛辛苦苦給媽媽做的東西媽媽卻不喜歡,連一聲謝謝都沒說。」

那一刻,方莉猛地意識到自己似乎錯漏了什麼。

「其實我當時一看到掛鐘就覺得女兒的手藝很棒,但是傳統習慣性的思維讓我很少去夸贊孩子,總怕孩子因此而驕傲。」

中國人習慣把愛藏在心里,但「含蓄」的愛對于孩子而言,卻很難立即體會。一句直白的「我愛你」似乎更有力、更顯效。

這之后,方莉即使催孩子做作業,也會加上一句「我愛你」。

「兒子把作業做完再玩,我愛你。」

「下次不能這樣做了,我愛你。」

這三個字猶如靈丹妙藥,源源不斷地幫方莉向孩子們輸送能量——我嘗試、我能行。

曾有家長問方莉:你和孩子的關系看起來怎麼這麼好?這麼親?

在方莉一旁的9歲兒子聽到了,脫口而出:因為我媽媽愛我們,我媽媽做什麼都是為我們好。

忌諱

父母子女,盡管血脈相連,異常親近,卻并不意味著可以打破界限,不分你我。

有些話還是忌諱說,有些事更是忌諱做。

忌諱說「你不行」,忌諱把孩子的時間占滿。

在方莉身邊,不少媽媽的都跟她吐槽過類似的話——「我的孩子學習不行,以后考個普通學校就好」「我兒腦子不行,以后肯定成不了大事」。

面對兒女,她從來不說這樣的話。

「這些話就如同一個魔咒,會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種暗示:我不行,我考不上好的大學,我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你越強調「不行」,孩子就越缺乏自信,緊隨而來的很可能就是,迷失與放棄。

此外,方莉還見到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媽媽,博士畢業,事業有成。

這位媽媽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高度的自律,自然也希望孩子像她,擁有強大的時間管理力。

于是這位媽媽給兒子制作了詳細的日程表,每一天從晨起到晚睡,各個時段,對應任務,明明白白,精準到分鐘。

可后來她卻氣惱地打電話跟方莉吐槽:孩子太叛逆了,根本不聽她的,什麼都不愿意做。

方莉的評價是個問句:「這不是把孩子養成機器人了?」

但凡要給孩子們做規劃的時候,無論時間規劃還是發展規劃,方莉都會先詢問孩子的意見,給足他們自主的空間。

「媽媽希望孩子從小學會管理時間的心愿可以理解,但必須留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受家長支配太多、指責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勵能力很弱,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受到壓制,好奇心也受到打擊,他們很難發現自我價值。」

也許,父母對孩子足夠的尊重,遠比考分更重要。

在人生的慢慢賽道上,能彎道超車的人,前期都積蓄了足夠的潛力。

體驗

父母在子女的成長路上扮演著多重角色,守護者、陪伴者、引導者……

方莉說,當媽媽需要扮演教練,「發現孩子的潛能,并激發孩子做得更好。」

所以,她強調的「體驗」,大致有三個內容:讓孩子體驗到平等、體驗到父母的支持、體驗到自我的潛能。

簡而言之,就是孩子但凡感興趣的愛好,都不妨支持他大膽一試驗。

于是乎,在方莉的支持下,大女兒在高中便獲得了人生第一項專利;二女兒在學習成績下滑時仍繼續「玩」溜冰;兒子在9歲時便寫出了第一本書……

令人佩服的是,方莉說的這種「體驗」,不僅是口頭鼓勵,更是身體力行,多方引導。

在某次飯桌聊天上留意到大女兒的一份比賽報告后,方莉足足花了20天的時間查閱資料、咨詢律師,鼓勵女兒申請專利,并協助準備材料。

在得知二女兒的偶像是關穎珊后,方莉不僅立即滿足了她想學滑冰的心愿,還每周堅持開夜車送女兒去學習:

「那些周,我每周四晚上飛到Denver,一般是半夜。然后一個人心驚肉跳地開兩個多小時的車,到駐地常常是半夜兩點,還沒睡多久就又要起來帶孩子溜冰。周一早上把孩子送到冰場就又開到飛機場回加州來上班。」

在了解到兒子有寫作天分后,方莉一度堅持每天凌晨5點去上班,下午3點提前下班,只為第一時間做兒子的讀者。

● 方莉與兒子

這些「體驗」的過程,對于年少的孩子而言,不僅是興趣探索,更是視野拓展。

「孩子的見識多了,眼光開闊,就能做出很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而我孩子的意識中也完全沒有‘這好像絕對不可能’的意識。」

果然,三個孩子后來各憑本事進了哈佛,方莉也有了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哈佛媽媽」。

● 方莉和其他家長溝通

無數人羨慕方莉的事業家庭雙豐收,但只有她自己清楚,這份「豐收」背后是怎樣的堅守。

為了爭取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她在美國20年沒換過工作單位,連續7年沒去度過一天假。面對回國創業的高薪邀約,她一想到「孩子不能只跟著爸爸生活」,便斷然放棄。

丈夫幾度質疑她的育兒理念,溝通失敗后,她一邊「忍」,一邊堅守:

「我實在做不通他(丈夫)的思想工作,但是我又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所以,我只能自己去做,然后回來明知會得到他的抱怨,但是只能忍了。

因為教育理念我們已經溝通過多次,始終無法達到共識。沒辦法,他堅持認為做那些溜冰呀, DECA呀,HEARTS呀,是不需要的。但我認為有需要,有用,能鍛煉孩子。」

當外界把方莉奉為育兒典范,急切地想「復制」成功時,可曾發現,那些「秘訣」之外,處處都是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嚴苛」與「高要求 」。

當我們在吐槽自己的娃「不行」「不乖」「不懂事」的時候,可曾客觀審視過自己,

在「為人父母」的考核里,能不能拿到及格分?

都說好的教育是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也許,「哈佛媽媽」的故事,首先啟迪的,不是如何教育好孩子,而是如何扮演好家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