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明白,獨立,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技藝
2021/01/20

很多家長抱怨辛苦養大的孩子一點沒有感恩之心,簡直就是個白眼狼,生活懶也就算了,學習也一塌糊塗。怎麼養這麼一孩子!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之間也經常意見不一致,矛盾四起。

但是細瞭解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愛,總覺得孩子太小,什麼都做不好:吃飯怕灑搞得到處髒兮兮,選擇餵飯,甚至孩子到幼稚園都不會自己動手吃飯;

出門怕孩子不安全,累著孩子了,磕著碰著了,就抱著孩子;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做事情,容易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最後自己收拾殘局,倒不如倒不如自己做,省的一堆麻煩,比如,洗碗,擔心孩子洗不乾淨、碎了傷到孩子,於是再忙也要自己做......

總而言之,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太小,想等孩子再大一些,讓孩子去嘗試做。結果,一晃孩子上小學了,特別是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學業慢慢變得緊張了;家長疼孩子,想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學習,平時反復給孩子灌輸「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剩下的爸媽來做!」,時間久了,孩子原本矛盾的心理變成了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給予的一切......,什麼事情都有父母代勞,所以,很多家長開始抱怨孩子懶、白眼狼、沒有感恩之心

01

父母不懂得分離,導致親子之間界限模糊不清,常表現為:

1. 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需要當做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家長其實是自己內心渴望依賴,渴望被無微不至地照顧,於是就這樣去滿足孩子,溺愛孩子;

家長覺得為孩子好,給孩子買了櫻桃,孩子不吃,說想吃蘋果,家長就生氣,指責孩子「不識好歹」,櫻桃可比蘋果貴多了;

家長覺得什麼好,就非得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想法來做,不給孩子自己選擇、做決定的機會。

2.  把孩子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屬於孩子的責任擔在自己身上。

比如孩子學習問題上,比他自己還操心;孩子遲到了、作業寫不完,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孩子被老師批評,比孩子還難受;

孩子取得好成績了,家長感覺自己也很有面子,有成就感和價值感,把自己和孩子連在一起。

父母對孩子思慮過多、照顧較多、承擔較多,正是沒有在心理上與孩子分離的表現。

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心理乃至生活上無法獨立,無法脫離對父母的情感依賴,性格軟弱,不能獨立下決心、做決定、靠自己實現目標。

02

胡可的兒子安吉,生性好動,有一次他在玩迴旋鏢時受傷了。

胡可沒有馬上沖過去說: 「媽媽保護你。」

相反,她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段話,發人深省:

「我的少年,在未來的路上,一定還有困難,但這並不影響你勇往直前的腳步,你的微笑是最微暖的力量,我愛你。

毫無疑問,作為父母我們深愛孩子,但愛,從來不是溺愛!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既能在孩子小時候給他無微不至的愛和安全感,又能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及時撒手,讓孩子自己走。

你的孩子,終會離你而去,學會在人潮人海中獨自打拼,學會在江湖商場裡頑強立足,沒有你的保護,他如何周全呢?

當愛超過了界線,當付出超過了預期,這就不是愛,而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孩子需要我們放手的愛!

父母要相信我們的子女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有能力獨自去創造更好的生活,或許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03

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明白,獨立,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技藝。

《少年說》說中,有一名高一男生,他走上天臺,吐槽媽媽回老家的一個月,爸爸沒有給他做過一頓飯。

而這位媽媽沒有質問老公,也沒有覺得兒子委屈,而是反問兒子:

「爸爸不給你做飯,你為什麼沒有想到給爸爸做?」

「你學著自己長大,學會走自己的路。」

這位媽媽的話太棒了!

相信,這種家庭裡走出來的孩子,一定會長成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一個心中有愛,又生活獨立的人,未來的人生路,必定越走越寬。

Wendy媽有話說: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猶太人有句教育名言: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

一個獨立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獨立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或階段性的生存方式。

當然,在培養孩子獨立的時候,也一定要確保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

AD
文章
快訊